全运首金背后,解码花都教育体教融合的“冠军密码”。花都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将体育纳入教育体系。学校体育设施完善,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环境。师资力量雄厚,既有专业体育教练,又有学科教师协同指导。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在体育和学业上双丰收,激发学生潜能。通过举办各类赛事,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同时,与专业体育机构合作,提升训练水平。这种模式让更多学生爱上体育,走上冠军之路,为花都教育增添光彩,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通讯员 李海丹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除署名外)
5月8日上午,由唐建达、唐潇、李卓业、陈鑫(替补)组成的广东队,以1小时43分19秒夺得男子定向接力赛冠军,成功为广东代表团摘得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首金。其中,李卓业是来自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的体育教师,同时担任此队队长,这块金牌不仅是花都教育在国家级赛事中的突破,更折射出一个区域以体育为支点撬动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当“体育老师带队夺冠”的新闻热度随之而来,其背后的教育创新路径,正为新时代体教融合提供鲜活样本。
战略破局:从“特色项目”到“活力生态”的系统构建
作为广州北部增长极的重要支点,花都区将体育教育纳入“1+9+N”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以“五育并举”为导向打造“活力体育”特色体系。近年来,花都区形成“一校一品”差异化发展格局:一中的定向越野摘得全运首金,狮岭中学的攀岩跻身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秀全中学的毽球入选非遗传承项目,跳绳运动更培养出42名世界冠军、打破18项世界纪录,成为享誉全国的“光速少年”摇篮。
数据显示,近五年花都区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49.71%提升至86.11%,2024年省体质抽测优良率达86.11%(全省历史最高)。这种从“单一竞技”到“全员健康”的转变,源于“活力教育”理念的深度落地,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竞技场,而是全体学生锤炼体魄、健全人格的成长空间。
三维度突破:构建体教融合“花都模式”
在花都区第一中学,定向越野早已超越传统体育项目的范畴,演变为跨学科融合的“素质教育实验室”。学校将项目拆解为地理识图、数学测算、心理抗压等模块,学生在野外训练中学习等高线判读,在路线规划中运用函数极值原理,在压力环境下锻炼抗挫折能力。这种“课程革命”让体育从单一的体能训练,升级为培养核心素养的综合载体。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则为“冠军苗子”搭建了可持续发展的阶梯。花都区建立“兴趣社团-校队-专业队-职业队”四级晋升通道,更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赋能的深度介入:AR实景训练系统让学生在教室即可模拟复杂地形,北斗定位分析系统实时捕捉运动轨迹,这些“黑科技”让传统体育训练走向精准化、智能化。
破圈启示:从“体育+”到“+体育”的理念升维
花都教育的创新实践,本质是一场教育理念的“破圈革命”。当一些地区还在纠结体育与学业的时间分配时,这里早已将操场视为培养综合能力的“第三课堂”。从“体育+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体育+科技”的训练革新,再到“体育+社会”的生态构建,“+体育”的思维正在重塑教育的边界。
随着《花都区体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更多创新实践正在涌现:校园体育节与社区运动会联动、体育特色项目与职业教育衔接、学生体育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些探索表明,体教融合不是体育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体育为纽带,推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变革。
站在“十四五”教育改革的关键节点,花都的“冠军密码”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束缚手脚的“温室培养”,而是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会奔跑、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当体育成为撬动素质教育的支点,孩子们收获的,将是比金牌更珍贵的人生“定向力”。这或许就是全运首金背后,花都教育对体育与素质教育融合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