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2 条河流入选水利部 2025 年幸福河湖建设名单。这彰显了广东在水治理方面的卓越成效。入选河流将得到重点打造,提升生态质量,改善水环境,为周边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服务。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态平衡,还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也为其他地区的河湖治理提供了优秀范例,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彦 通讯员 粤水轩
近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通知》,全国29个省60条(个)河流(湖泊)入选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名单。其中,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联合申报的石马河、江门市大隆洞河共2条河流入选,计划于2025年7月至2026年底,围绕河湖系统治理、管护能力提升、助力流域区域发展等方面建设幸福河湖。
据悉,2022年以来,广东省共有7条河流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名单。同时,省河长制办公室正编制《广东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统筹规划全省幸福河湖项目,指导有条件的县(市、区、镇)开展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加快建设岭南特色全域幸福河湖。
石马河:
打造“一脉十源·多点荟萃”总体布局
据悉,本次入选的石马河跨深圳、东莞市,总长70km,流域面积1258平方公里,其干流发源于深圳市大脑壳山,流经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称为观澜河,至东莞市与雁田水汇合后称为石马河,并于东莞市桥头镇汇入东江。
石马河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故道,是供港的“功勋河”,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历史性贡献。流域内形成了以客侨文化、荷花文化、麒麟文化、龙舟文化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水文化,与山、河、湖、湿地、田、园等众多生态资源交织呼应,构成特色生态文化走廊。同时,流域内经济发达,河流沿线产业涵盖了从传统制造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多个领域,常住人口及GDP总量均接近广东省总量的1/26,具有典型的大湾区高密度城区流域特征。
石马河幸福河湖建设以干流为主脉,结合流域内现有特色资源节点,依托饮水思源文化的积淀,打造“一脉十源·多点荟萃”总体布局,形成思源文化传习源区、生态水岸休闲源区和商埠水岸活力源区三大功能分区,全面促进流域水产城三维共治,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达成“当年供港功勋水、今朝深莞幸福河”建设愿景。
深圳、东莞两市将以幸福河湖建设为牵引,在河长制框架下依托深圳都市圈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并推进一套共治共建共享机制,以期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湾区幸福河湖建设样本。
大隆洞河:
打造三大特色主题区
大隆洞河流域面积广阔,达710平方公里,河长62公里,发源于大隆洞山系的婆髻山之中,最终汇入南海,紧密串联起三合、斗山、端芬、广海、都斛等镇域,覆盖人口数27.17万人。河流水质清澈,优质的水源使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全国活鳗年出口量最大的出口基地。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上游青山如黛,水库星罗棋布;中游碉楼耸立,家园宜居;下游物产丰富,田园如诗,岭南水乡风光旖旎,让人流连忘返。
结合建设任务和本底资源特色,江门台山大隆洞河将着力打造三大特色主题区,构建“一二三”建设布局:源头为“山水连片、水库点缀”水源涵养区,背靠大隆洞山脉,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大隆洞水库特许经营权项目,实现“一权活经济”;中上游为“水脉连廊、侨乡韵味”文旅融合区,以“碧道+生态旅游”理念拓展文旅产业,依托陆路景观带和水路景观带串联周边旅游资源,实现“两廊串两区”;中下游为“水润沃土、生态养殖”产业振兴区,发挥流域内农业、渔业和养殖业优势,让农业兴旺、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实现“三业兴三农”。以三大特色主题区为基底,带动一河两岸六镇多村共同富裕,多产业组团发展。
“我们将依托流域内优质的水资源条件、碧道基础、特色民宿群,联动流域外,把大隆洞河打造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水道’,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发挥农文旅优势,实现‘蓝绿’‘富美’共赢,逐步探索水经济新业态。”江门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江门市河长办将结合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拓深拓实文旅路线,推动大隆洞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其打造成铭刻城乡历史文化的“时光廊道”和承载当地群众和侨胞乡愁记忆的“幸福廊道”,让公众欣赏到一河两岸风光,与水相亲相近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