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医附一院骨科团队研发项目斩获国际金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该团队凭借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医疗科研的实力。他们的研发项目可能在骨科领域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如新型的治疗方法、先进的医疗器械等,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治疗选择。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团队的肯定,也为汕大医附一院乃至整个中国医疗界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的科研团队为医学进步而努力奋斗。
羊城晚报讯 记者赵映光,通讯员许伟才、周璇琳、杜舒哲报道:4月9日至13日,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of Geneva,IEIG)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这个被誉为“发明界奥林匹克”的盛会,吸引了全球1000多项发明项目同台竞技,携200多项发明参展的中国代表团在展会期间“火力全开”,最终拿下了77项金奖、96项银奖和55项铜奖。
其中,作为粤东地区唯一参展项目——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汕大医附一院”)骨科胡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活性植骨材料促进骨病的修复”,更是获得国际专家们的集体“点赞”,一举夺得展会最高奖“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为汕头大学、广东省乃至国家争得了国际荣誉。
那么,胡军教授团队的发明到底有多“牛”呢?
据介绍,该项目基于长期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积累、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受中国发明专利、美国发明专利、PCT保护)、新材料、新机制、新技术、重大临床意义等关键属性,针对骨折不愈合、骨缺损、骨坏死、植骨来源受限等临床常见难题,聚焦骨本身的生物学结构组成特征,填补了目前植骨材料市场未有能同时促进神经、血管网络编织化及成骨效应的骨组织工程产品的空白,创新制备了科学配比的压电材料复合人工骨,实现了植骨后骨塑形再生自体化的突破。
简而言之,胡军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生物活性植骨材料,可以说是骨科医生的“梦幻材料”——它不仅能促进骨头生长,还能帮助神经和血管恢复,让骨头在移植后“自己长好”。
在日前的展会上,胡军教授团队不仅与评委们深入地讨论了产品的创新性、可推广性及应用前景,还与投资人探讨了融资需求及海外市场布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发明,他们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参观者做科普,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虽然展会只有短短4天,但胡军教授团队却收获满满,不仅收获了国际大奖,也大大增强了继续推进产品注册及临床转化的信心,为走出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道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由瑞士联邦政府、日内瓦州政府、日内瓦市政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是全球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也是全球发明者重要的展示舞台和高新技术转化的重要国际平台,被赞誉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的最高竞技场”和“发明界的奥林匹克”,发明奖分金奖、银奖和铜奖三个级别,其中“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从金奖中选拔产生,必须经评审团全票通过,是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最高奖项。本届评审团亦十分庞大,由100余位从事多学科交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