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展现出全新高度,一场展览让代码拥有了长触角。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代码成为了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这场展览通过展示各种与代码相关的作品和技术,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代码的魅力和无限可能。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场展览比元宇宙还要刺激,因为它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代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大湾区以其开放的创新氛围和强大的技术实力,不断引领着科技的发展潮流,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通讯员 南沙产业园管理局
会“呼吸”的人工智能、长出“触角”的数字代码……4月22日,一场打破次元壁的科技艺术展——2025“世界共融”艺术季暨《改变中的自然:在计算艺术中探索生命》人工智能生命艺术展在庆盛先行启动区展示中心启幕,8件先锋级互动作品构建跨物种对话场域把深奥的生命科学玩成了黑科技派对。展览于4月22日—5月31日9:00—20:00开放,市民无需预约即可到场观展。
据介绍,展览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办,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学院的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EMIA)以及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AMC)、莫纳什大学协办,南沙区科技局、南沙产业园管理局、越秀iPARK粤港云谷、粤港智谷、越秀地产湾区公司联合承办。
AI画笔开始思考
你的情绪被“画”出来
在艺术家分享环节,吴子薇、费丹璐、马新宇三位艺术家依次登场,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独特理念。
在创作中,吴子薇运用多元媒介进行艺术表达,将生物学概念转化为创作灵感来源,把真实的生物信息作为数据,通过计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费丹璐则分享了她作为游戏开发者,专注通过技术架构拓展艺术表达的维度,打通游戏交互与物理空间的连接通道;马新宇分享了三维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雕塑流程之间的差别,以及新型工具带给创作的灵感碰撞。
展览打破“请勿触摸”的常规,深化沉浸式体验感受。和蛤蜊、跳蛛共享同一个视角,用跨物种互动装置把你的情绪和植物的感知相混合……世界是否变得更加奇妙?
当你化身成为虚拟世界的造物主,一举一动都能影响香港大澳濒危黄花鱼的生死存亡,“咕咕”声是否会重新回响?当保护生态环境与获得巨额财富的考验摆在你面前,将如何抉择?
这场艺术展,让深奥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变得妙趣横生。现场来宾纷纷表示大受震撼与启发。来自深圳的邓女士激动地表示:“从未想过机器能这样精准地感知我的情绪变化,好像它也拥有了‘生命’一样”。
以跨学科展览展现
庆盛“科创”元素
“南沙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以及政策叠加效应,不仅是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门户,更是人文价值与尖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试验场,我们希望通过支持此类跨学科展览,促进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资源,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科技艺术不仅能激发创新思维,还能为公众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越秀集团相关负责人冯玥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作为《南沙方案》划定的三个先行启动区之一,依据“粤港枢纽·创新城区”的战略定位,在政策赋能、交通互联、产业聚合与生活融合“四维协同”下,构筑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枢纽新标杆。
庆盛以跨界创新为基因,推动科技与艺术双向赋能。2025“世界共融”艺术季暨人工智能生命艺术展正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表达,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新成果得以在此汇聚展示。
“我们正全力推动人工智能、资讯科技、自动驾驶研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庆盛枢纽区块落地和集群发展,大力营造国际化氛围,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庆盛枢纽区块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社区、青年创业孵化社区、港式生活配套社区,构建‘人、城、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据南沙产业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伍洋介绍,庆盛枢纽区块是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示范区,汇聚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及广深港高铁庆盛站等要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双轴交会于此,“科技创新”是这个区块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