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消费纠纷频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功能变付费,部分车企在宣传时夸大新能源汽车某些功能,消费者购买后却发现需额外付费才能使用,引发不满。二是智驾夸大,对智能驾驶系统过度宣传,实际使用中效果与宣传不符,导致消费者失望。三是维修难,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相对复杂,且售后网点分布不均,一旦出现问题,维修周期长、费用高,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困扰,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日,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纠纷频发,央视新闻报道了多起相关事件。其中包括车企承诺的免费功能变为付费服务、智能驾驶功能过度宣传以及部分品牌汽车售后维修困难等问题。一位浙江杭州的程序员方先生反映,他的新能源车在购车时承诺的免费功能,如今却成了付费特权,合同中含糊其辞的条款让他感到被欺骗。此外,一些新能源车企在营销策略上夸大智能驾驶功能,导致消费者实际体验与预期存在显著落差。例如,一位林女士在开启“L3级自动驾驶”时,车辆未能识别施工路障,险些发生事故。在维修方面,一些车主面临“维修难、维修贵”的问题,如上海车主郑先生的新能源车电池续航骤降,车企却以“电池正常衰减”为由拒绝免费更换。广东新能源车主刘女士则因车企破产,面临无法维修的困境。这些问题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相关部门和企业需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