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非遗传承人为师后,一众“幼狮”在广州猎德祠堂“起舞”,这是一幅极具文化韵味的画面。非遗传承承载着历史与传统,幼狮们在祠堂的庄重氛围中学习,将古老的技艺与自身活力相融合。他们的舞动不仅展现了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更彰显了广州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猎德祠堂作为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这一传承的过程,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舞龙舞狮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项群众体育项目。3月8日下午,一场“拜师仪式”在广州市天河区猎德李氏大宗祠举行,12名学习广东传统醒狮技艺的青少年,拜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罗定国为师,并在拜师仪式后现场展示醒狮技艺。
据悉,12名拜师学艺青少年,此前已在罗定国任教的各个机构中学习过基本醒狮技艺。在3月8日的“拜师仪式”上,他们先是在祠堂内跟随“大师兄”黄得志领读“拜师帖”,表示自己将孝敬父母和师父,团结师兄师妹,把广东醒狮技艺传承好。接过12名学徒依次递过来的“拜师帖”后,罗定国向12名学徒一一递上“回徒帖”,接受“拜师”之余勉励他们继续将广东醒狮技艺学习好传承好。接过“回徒帖”的学徒们,随后纷纷披上狮头狮身等醒狮道具,由父母亲友现场持毛笔点睛。父母亲友点睛后,披上狮头狮身的学徒将寓意“生活美满”的生菜传递给父母亲友,完成“采青”仪式。
在“采青”仪式后,身披狮头狮身的学徒们在祠堂内现场展示醒狮技艺。在师父、师兄师妹、父母亲友们的掌声、喝彩声、鼓励声中,广东醒狮技艺的新鲜力量在猎德祠堂内萌发。
“收徒弟不仅意味着欢迎更多人参与醒狮,还有利于学徒更深入了解醒狮。”罗定国介绍,青少年参与醒狮训练,将有助醒狮技艺在年轻一代得到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不仅仅是披上狮头狮身作出舞步动作,其背后还有仁、义、勇、智、孝、忠等中华文化内涵;传统的广东醒狮师徒教学,还能帮助学徒在学习醒狮技艺过程中学习尊师重道、尊重父母。罗定国希望,更多青少年及各行各业人员能够学习广东醒狮技艺,让广东醒狮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8岁的陈梓玥,已有两年的广东醒狮学习经验。来自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湾小学的她,是3月8日12名拜师学徒之一。“我在幼儿园时已参加醒狮比赛,当时就是罗教练教我的。”陈梓玥表示,广东醒狮的狮头狮身很漂亮,醒狮舞步有精神,这些细节激发自己对广东醒狮的兴趣,在醒狮比赛结束后继续练习醒狮技艺至今。陈梓玥说,她会继续把广东醒狮技艺学习好,并把学到的技艺在学校的同学老师中推广。
据悉,广州拥有浓厚舞狮群众基础。根据广州市龙狮协会统计,广州全市目前拥有超过700支舞狮队,参与人数1.6万余人,其中专业团队超过30支,近500人参与,许多学校、企业、社区都组建了自己的舞狮队。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舞龙舞狮为展演类群众赛事活动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