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忘耕,冬不赋闲。11月在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和增江街的两个百亩设施蔬菜展示园区,连片的生菜长势喜人,一批批生菜即将上市供应香港等地。

过去,不少菜企、菜农们依赖经验种菜,种植过程全凭感觉,收成品质不稳定,经济效益常常受挫。这种依赖个人经验的传统模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第一道关卡。
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以下简称“广州市农科院”)专家团队以“标准化”为突破口,从一颗种子到一包商品,每个环节都配备了一把严格的“标准尺”,推动设施蔬菜生产走向规范、高效与稳定。

专家说:“我把技术做给你看!”
今年9月以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增城区农业农村局主管,企业具体实施的设施蔬菜全程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百亩园建设落地。作为省级技术支撑单位,广州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集成推广设施改造、优质种苗、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全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动设施生菜亩均产出提高10%、节本增效超5%,有力提升了增城区设施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广州市“菜篮子”工程的稳产保供注入科技动能。
百亩设施蔬菜展示园区的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广州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并未停留于纸面规划,而是直接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全程指导,量身定制。

“我们不光把技术‘说给你听’,更要‘做给你看’!”广州市农科院研究员徐勋志表示,团队考虑到季节时令与市场需求,建议企业在增城区的两个百亩展示园实施水旱轮作,利用水稻和生菜轮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能越冬高质高效地生产生菜,为企业增收获益。
项目启动前,专家团队多次实地考察,全面评估了园区的农业设施、土壤状况与水源条件,采集土样、检测水质,为基地“把脉问诊”,量身定制了一套设施蔬菜全程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方案。

从百亩展示园区建设初期的实际情况出发,专家团队提出了多项关键建议: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因地因苗分区域精准施肥;强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提升蔬菜生产效益;加强水质、土壤、农用品等质量监控,全面推进绿色防控技术……
广州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动态响应机制,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及时会诊基地实际生产问题,分享“好品种,好技术,好经验”,让技术落地与绿色优质高产在园区实现双丰收。这种全程“护航”式的技术支撑,确保了问题不过夜、困难有帮手,真正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变“经验种菜”为“标准种菜”
过去,不少菜企、菜农们依赖经验种菜,种植过程全凭感觉,收成品质不稳定,经济效益常常受挫。这种依赖个人经验的传统模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第一道关卡。
广州市农科院专家团队以“标准化”为突破口,从一颗种子到一包商品,每个环节都配备了一把严格的“标准尺”,推动设施蔬菜生产走向规范、高效与稳定。
走进增城区的设施蔬菜百亩展示园,只见田垄畦面整齐划一,畦宽0.8米,沟宽0.4米,畦高0.3米。“这个规格是田间地头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广州市农科院研究员郑岩松介绍,“既能确保机械化作业效率最大化,又利于排水防涝。畦长控制在50-70米,兼顾机械操作便利与水肥均匀度。”

广州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还为生菜产前、产中、产后编制了科学的“成长手册”:采用工厂化育苗,保障种苗健壮整齐;全程生产控制实现产前预防风险,产中精准管理,产后确保品质,结合追溯系统实现透明化高效管理;推进全面机械化,解放人力,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如今,在增城区的两个百亩设施蔬菜展示园区内,生菜的种植行间距、水肥药用量、采收标准等都有了精确的数据支撑。企业负责人陈国鑫现在轻松“照方种菜”,种出的生菜整齐划一、品相上乘。从“凭感觉”到“看数据”,从“千棵千面”到“整齐划一”,这套贯穿生菜生产全环节的标准化模式,正驱动着增城设施蔬菜产业实现链式升级。
消灭传统杀虫剂,减少化肥农药
在传统蔬菜种植过程中,为了省事省力,常有大水漫灌、过量施肥、过量喷农药等现象,虽然短期有效果,却给农田生态和菜品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广州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给出了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方案:选用高抗良种,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动蔬菜生产“少病又健康”。
在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企业遵循“优质、高产、抗病、耐抽薹、商品性好”的原则,依时令科学选用生菜品种:9月至10月,选用较耐热、抗病、生长迅速的品种;11月至翌年1月,调整为耐寒、优质高产品种;其它时间,则建议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耐抽薹的散叶或半结球类型品种。
在水肥管理方面,专家团队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灵活、精准制定配方,依托园区智能化喷灌和滴灌系统,协助企业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等方式设定灌溉和施肥程序,根据生菜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需求,实现按区、按需、精准、自动化的水肥药一体化管理。
如果说精准施肥是让土地“吃得健康”,那么绿色防控就是为农田筑起“免疫系统”。在百亩展示园内,传统的杀虫剂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生态“卫士”:源于植物提取的生物农药,灵活有效的物理屏障,上天入地的农田生态“好伙伴”等。同时,通过水肥药一体化系统,结合预防性治理和精准靶向用药,实现病虫害的早发现与早干预,通过田间环境监控的预警及响应,促使农药减量施用,从源头减少农药污染。
眼下,一批批生菜即将上市供应香港等地,并走进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据陈国鑫介绍,通过广州市农科院的绿色高产高效的标准化技术,园区的生菜亩均产能可达3000公斤,越冬分批生产8-12茬,冬闲田利用周期内,亩产值达到万元以上。
广州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的这套组合拳,显著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实现了节本增效,产出了符合绿色标准的优质生菜,推动两个百亩设施生菜展示园区成为广州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展示的“活教材”和“示范田”,未来将持续辐射带动更多企业和农户共建广州高质量农业发展大格局。
文、图|记者 许悦 通讯员 穗农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