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委外办正式发布《广州市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译写规范》(2025 版)(以下简称《规范》)。

该《规范》对2022版规范进行系统性升级。重点破解过往标识译写不统一、表达不通用、文化适配不足、专业术语不精准等痛点,进一步优化城市语言环境,让公共标识指引更清晰易懂,全面提升广州国际化形象与涉外服务质效。
据悉,该《规范》以“精准+特色”为核心导向。一方面明确统一的标准化译写准则,着力强化译写的准确性、规范性;另一方面深度融入广州本土文化基因,在市政交通、文旅娱乐、餐饮住宿等场景,系统补充广州城市道路、经典粤菜、特色景点等标识译写规范,让公共标识既贴合国际交流通用需求,又彰显鲜明的广州城市特质,真正实现标准统一与本土韵味的有机融合。
以餐饮领域为例。已成为英语外来词并收入权威英语词典的中国菜名和食品名称,保留其原译名。如:豆腐译作Tofu,叉烧译作Char Siu。具有中国特色且已被国外主要英文字典收录的,使用汉语方言拼写或音译拼写的菜名,仍保留其原拼写方式。如:馄饨译作Wonton。
以菜肴的形状或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中餐菜肴,可采用“做法(动词过去分词)+形状/口感+主料+配料”的翻译原则,如:玉兔饺拼虾饺译作Bunny-Shaped Dumplings and Shrimp Dumplings。此外,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广泛接受的传统食品,如饺子、包子、粽子、馒头、火烧、煎饼、肉夹馍、油条等,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餐饮文化的原则,可以用汉语拼音拼写。
《规范》聚焦九大重点领域,涵盖通则、市政交通、文旅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餐饮住宿、商业金融、政务九大部分的公共标识;同时将标识划分为功能设施信息、警示警告信息、限令禁止信息、指示指令信息、说明提示信息等大类,分类清晰、覆盖全面。
文 | 记者 高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