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拉开序幕,广州增城人有机会在家门口近距离感受一场高水平竞赛。
根据官方公布的竞技比赛总日程,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射击(飞碟)比赛将在位于增城区派潭镇的广州飞碟训练中心举行,分别于11月14日、15日、19日、20日产生赛事金牌,一共6枚。

此类赛事恰好是观察区域发展如何通过“体育+”战略实现多维突破的绝佳窗口——这里既有竞技体育的专业升华,也有全民参与的烟火温度;既有文旅经济的乘数效应,更有城乡融合的深层变革。

专业赛事:体育基础设施的“增城范式”
广州飞碟训练中心的蜕变堪称“小场馆大乾坤”的典范。比如,5套国际标准靶场与639个观众席的精准配置,75间功能房与300人餐厅的复合设计,不仅满足了全运会赛事的严苛要求,更构建起“训练-竞赛-生活”的一体化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刷脸进场系统与全新靶机的科技赋能,将运动员体验提升至新高度,正如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射击总教练董莹所言:这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对竞技状态的科学护航。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类专业场馆的常态化运营正在重塑区域发展逻辑。从全运会期间的金牌诞生地,到日常训练的国家队驻地,再到未来面向市民的体育教育基地,场馆功能的多元延展形成了“赛事峰值+日常流量”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为区域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专业赋能民生”的参考样本。
“体育+”融合:消费升级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今年9月,广东省体育局公布了2025年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名单,全省共30个项目入选。其中,增城主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凭借其创新的“体育+文旅”融合模式和卓越的运营成效成功获评这一省级荣誉。
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的成功,揭示了体育赛事作为超级连接器的独特价值。2万名跑者穿梭于增城广场、圣皇洲等12处地标构成的“城市画廊”,在荔枝奖牌与手信文创中感受岭南韵味,这种“赛道即景区、奔跑即旅行”的设计思维,成功将体育竞技转化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1600元文旅大礼包与30家景区联动的乘数效应,更印证了“体育流量”向“经济留量”的转化可能——当跑者的汗水滴落在增江河畔,带走的不仅是健康体魄,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
这种融合创新的深层意义,在于破解了传统文旅产业的同质化困境。通过“1+N”理念与多组别设置等特色服务,赛事精准触达不同群体需求;而骑行道、温泉酒店86%入住率的数据背后,则是体育消费与休闲经济深度融合催生的新业态。

全域谋划:“体育+”战略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增城的战略远见更体现在“以赛谋城”的系统布局中。北部派潭体育小镇的“3+6+10”工程(骑行基地、智慧步道等),南部荔城小镇的“水上运动走廊”,共同构建起“山水联动、城乡互补”的体育空间格局。这种“北部山地户外+南部滨水休闲”的功能分区,既呼应了自然地理本底,又契合了现代人对差异化运动体验的需求。
更具突破性的是,体育赛事已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2024年中国自行车骑游大会吸引港澳选手参与,带动周边区域资源联动;正果驿站作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引领区”)门户的崛起,印证了重大赛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牵引作用。
从最美旅游公路上的木棉树影,到引领区“四沿”风貌提升整治,体育赛事的流量优势正转化为城乡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强劲动力。

增城的实践为“体育强国”战略提供了区域样本:专业场馆建设彰显“大国工匠”精神,赛事运营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文旅融合展现“守正创新”智慧,城乡统筹折射“共同富裕”追求。
当飞碟靶场的枪声与荔枝林的鸟声共鸣,当马拉松跑者的脚步与乡村振兴的鼓点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奋进姿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战略的生动展现。
文|记者 马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