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历史性的时刻定格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七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港珠澳大桥早已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宏伟线条,而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超级纽带”和“黄金通道”。
截至2025年10月23日,经大桥往来三地的旅客累计突破1亿人次。如何从“世界级工程”到“世界级运营”?港珠澳大桥的七年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和跨境治理,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大桥样本”。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被评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集体。

对话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斌:
大桥车畅人旺,成大湾区融合发展“超级纽带”
羊城晚报·羊城派:港珠澳大桥通车七年后,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李斌:通车七年以来,港珠澳大桥实现了车畅人旺,不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超级纽带”,也成为外贸增长的强劲引擎。截至2025年10月23日,经大桥往来三地的旅客累计超过1亿人次,通行大桥车辆超1350万车次。
据边检、海关部门相关统计,港澳居民自驾“北上”需求大幅增长,备案港澳司机超19.9万人、车辆超16.4万辆。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值从开通初期的月均41亿元跃升至目前的月均254亿元,增长逾5倍,截至2025年9月,经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累计1.24万亿元。
羊城晚报·羊城派:在运营管理、服务创新中,如何发挥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的独特优势?
李斌:作为大桥主体部分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单位,七年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不断推动运营管理优化和服务创新,释放大桥社会效能,保障了大桥安全通畅、有序便民的运营目标。建立的三地运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三地协同防台有效应对开通以来强度等级最高的台风“桦加沙”,实现了大桥受损情况最小、恢复通行时间最快的目标。
作为国内首个位于口岸限定区内的旅游项目,2023年12月,港珠澳大桥蓝海豚岛旅游正式开通试运营,社会反响热烈。截至2025年10月,累计接待游客超46万人次。大桥蓝海豚岛开放旅游让游客近距离、直观地感受到了国家的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进一步释放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功效。
2024年底,大桥管理局全力配合做好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的交通保障工作。粤港澳三地自行车赛事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串联三地的项目,大桥赛事的顺利举办为跨境办赛开创了全新模式,进一步凸显了大桥“一桥连三地”的重要意义,为即将举办的十五运会自行车赛顺利举办打下了坚实基础。
羊城晚报·羊城派:展望未来,如何继续“用好管好大桥”?
李斌:首先要持续确保大桥安全稳定运营,推进数字大桥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桥管理局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升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水平。大桥形成的“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标准体系”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三大样板工程。2025年,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首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大桥管理局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成立了粤港海洋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粤港双方技术优势,研发成果共享并直接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的安全运营,是切实履行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管好大桥”重要指示的又一举措。
“粤车南下”香港政策落地实施,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将继续认真履行职责,为粤港澳三地车辆“北上南下、双向奔赴”持续做好服务。
“全国揽货、珠海聚集、发往港澳、通达全球”,这生动说明港珠澳大桥是人员流动和货物往来的“大动脉”,也是一条活力涌动的“黄金通道”。如果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那么开通运营以来的成绩,更坚定了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
文|记者 王丹阳
图|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下一篇:美国政府,打破“极不光彩”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