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粤港澳三地进入“全运时间”,一对头顶浪花、憨态可掬的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迅速火遍大街小巷。在大湾区地标前,市民们纷纷与造型多样的吉祥物装置合影打卡;在社交媒体上,相关IP的二次创作不断刷屏,话题持续“破圈”;在全运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从盲盒公仔到文创周边,多款产品一上架即售罄……十五运会临近,“喜洋洋”“乐融融”已一跃成为新晋“顶流”,热度居高不下。

广东是诞生“爆款”吉祥物的“福地”。1987年,广州六运会以山羊为原型创作了吉祥物“阳阳”,是全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吉祥物,一问世就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顶流”。2001年,广州九运会以醒狮为原型的吉祥物“威威”成为众多市民深刻的记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火遍全球,其设计团队正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众多周边产品也有不少产自广东。从赛事符号到文化浪潮,广东为何能持续让吉祥物IP突破赛事边界成为“全民宠儿”?答案就藏在这片文化创意产业蓬勃生长的热土中。
赛事符号变身全民宠儿,吉祥物成消费爆款
“此次十五运会吉祥物周边产品销售增长幅度远超我们预期!”广百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说明吉祥物IP不仅拉动了消费,更唤醒了大家的文化认同感。”
在北京路广百十五运会特许经营专柜,三国醒狮盲盒、吉祥物主题挂饰、吉祥物形象纪念冰箱贴、“全运会3D浮雕金”限量版金属纪念章等产品人气高涨,不仅成为年轻人争相收藏的“社交爆款”,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选购。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十五运会纪念品月累计销售额环比上月增长163%。客流量方面,平时环比增长约50%,周末增长约100%。
“年轻消费者和外地游客是购买主力,他们对创新设计和文化元素表现出强烈兴趣。例如,三国醒狮盲盒将传统醒狮文化与运动造型相结合,既体现了广府文化特色,又融入了体育竞技精神,吸引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该负责人补充道。
大型赛事吉祥物凭借富有活力的独特形象,既展现体育精神、传递赛事的举办理念,也承载着主办地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成为向大众推广赛事的重要载体。每届大型赛事都会诞生专属吉祥物,但并非每一个都能成为深入人心的顶流爆款。“十五运会的吉祥物已不只是一组官方符号,更变成一股席卷全民的文化浪潮。它们的热度贯通线上线下,形成了真实可感、持续发酵的全民参与热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告诉记者。

社交媒体成为吉祥物“出圈”的“主战场”,年轻人则成为传播的“主力军”。年轻网友自发打卡“喜洋洋”“乐融融”的大型装置,分享带有吉祥物的打卡照,分享周边开箱视频,并在社交媒体上“造梗”“玩梗”,互相发送表情包,推动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线上流量迅速转变成线下“留量”。特许商品零售店人流如织,部分热销产品如热门盲盒、毛绒玩具、限量版纪念章等一度脱销。
“喜洋洋”“乐融融”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设计巧思、地域文化与公众情感共振的结果。“我们希望吉祥物能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在地性表达,同时希望产品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性的。所以,设计中既有三朵小水花的象征性表达,还给它们加上了手、脚以体现运动状态,同时让整体造型憨态可掬,让人一看到就想抱、购买。”“喜洋洋”“乐融融”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平云曾这样阐述设计思路。

以珠江口的“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吉祥物,其巧思远不止于“萌”。三色浪花头冠是点睛之笔,象征木棉红、紫荆紫、莲花绿的三种色彩巧妙串联起粤港澳三地文化意象,将地域情怀与文化共鸣融入萌趣造型中。
“喜洋洋”“乐融融”的诞生也恰逢其时。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谷子经济”(二次元周边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400亿元,其背后是一个以“Z世代”为主力、规模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愿意为有生命力、高品质、有情感共鸣的IP“买单”。这些年轻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自发生产海量“流行梗”、表情包、打卡照和短视频,不断推动吉祥物IP二次创作和传播,使其从一个赛事符号转变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潮流。
岭南文创遇上广东智造,全产业链锻造现象级IP
“一个现象级文创IP的诞生,绝非偶然,其背后必然依托一套成熟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李明充对记者分析,广东凭借其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创意—制造—流通”全产业链闭环能力,为“喜洋洋”“乐融融”的走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
广东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大省。数据显示,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已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2.5万亿元,约占全国1/6;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9150亿元,增长10.5%,占全省文化产业比重近四成;数字出版、动漫、音乐、游戏营收规模分别占全国1/5、1/3、1/4和4/5;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约占全国2/5,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意设计是IP破圈的基础。广东拥有如“生态雨林”般根深叶茂的创意设计产业,高校、企业等多元创意设计力量蓬勃发展,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现象级IP,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均诞生于此。“喜洋洋”“乐融融”的主创广州美术学院团队,持续参与了“冰墩墩”等多个重要赛事吉祥物的设计,拥有深厚的专业积淀,而这样的创意力量在广东并非个例。以“创意设计之都”广州为例,其创意设计产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过两成,在文化产业各门类中占比最高,营业收入也已达到千亿级别。
从设计图纸到实体产品,广东尤其是“潮玩之都”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为IP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东莞做潮玩,最大的优势就是“一呼百应”。数据显示,东莞市聚集了超过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这里出产了全国超八成的潮玩,全球近三成的动漫衍生品。此外,有“玩具之都”之称的汕头市澄海区玩具出口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玩具市场占有率达到60%。

“东莞能成为‘潮玩之都’,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有着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十五运会特许生产商、东莞康达玩具礼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国雄告诉记者,东莞聚集着潮玩产业所需的各类要素,从基础材料、精密配件到模具、包装等各个环节所需供应商都能快速找到。此外,东莞的玩具产业已有多年积累,培养出一大批了解玩具生产、技术熟练的“熟手师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潮玩产品生产。
东莞玩具制造产业链起步早、发展成熟,这一优势在吉祥物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赛事纪念品赛道企业多,企业想突围,既要靠创意,更要有生产实力。”温国雄坦言,赛事订单常集中“爆单”,交付能力是关键。康达玩具近年来不断开发新IP,积极推进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尝试将智能化制造和AI等技术融入到玩具生产中。此次康达玩具围绕“喜洋洋”“乐融融”IP专门开发AI互动款公仔,通过植入机芯,人们可以和吉祥物多语言对话,让不少消费者眼前一亮。
“东莞形成了潮玩产业生态圈,能将开发周期压缩、效率提升。此次吉祥物的AI互动款、高精度手办等复杂衍生品,均由东莞企业快速量产,其模块化生产与3D打印快速验证等数字化能力,确保了产品从图纸到成品的高效转化与交付。”李明充分析。
从“爆款”走向“常青”,广东塑造文化IP“新势力”
这一轮由顶级赛事催生的吉祥物IP热潮,其意义远不只是一次消费狂欢,背后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庞大且活跃的市场空间,这正是广东文创产业迈向更广阔天地的底气。
2024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9万亿元,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广东拥有1.27亿常住人口,每天约1.5亿实时在粤人口,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户。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电影市场总票房超52亿元,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更重要的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文创产业走向世界的窗口。广东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约占全国2/5,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腾讯、网易等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出口企业和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开放高地上,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创消费大市场正在形成。

文化消费热力不断攀升,广东文创产业的下一个命题,是如何将“喜洋洋”“乐融融”这样的“赛事顶流”转化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并孵化出更多根植本土、享誉世界的顶级IP。
“尽管中国市场对原创IP的认可度日益提升,但国内厂商整体开发IP的能力和经验仍然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厂商的市场竞争力。”温国雄认为,文创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IP,才能真正具备持续的生命力。“中国85%以上的潮玩产品都是产在东莞,但是东莞的品牌自有IP却不多,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去开发自己的IP,而最大的痛点还是在于IP的开发和运营。”
在温国雄看来,中国原创IP仍缺乏长期运营的意识和经验,关键在于缺少设计和运营IP的人才。“迪士尼的米老鼠IP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仍不断在运营,推陈出新。而我们有不少现象级的优秀IP电影,周边产品卖了几个月后,就很快淡出市场了,我们需要转变观念。”
要让IP具有生命力,需要持续“添柴火”。李明充建议,文创企业要建立IP长效运营机制。“可以参考‘杭州奇妙夜’等成熟IP的运营模式,组建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维护。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保持内容更新,并构建核心粉丝社群;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款+季节限定+跨界联名”的产品迭代策略,持续制造新鲜感。其关键在于,建立一种与用户长期对话的机制,让IP始终活跃在公众视野中。”在李明充看来,广东作为数字产业大省,可以为IP注入“永不过时的科技基因”。“通过开发数字藏品、虚拟形象,或打造AR互动游戏,让IP在数字空间中获得第二生命。”
为进一步支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广东发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围绕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电竞、网络视听等六大领域推出87条具体措施。这一政策包突出扶持精品生产。抓住创作生产、精品奖补“两头”,分门别类支持原创精品。在动漫影视产业方面,支持广州、深圳两地打造岭南文化传承与区域协作枢纽、数字内容技术引擎和IP商业化高地。鼓励生产全年龄段原创IP动漫影视内容,推动广东省影视制作机构开展超高清动画内容创作。同年10月28日,“2025内容创作者嘉年华”在广州举办,集中推出广东首个内容创作者发展扶持政策包,从人才、内容、技术等多维度构建文创产业良性生态。
正如嘉年华所发出的倡议:来粤创作,正当其时,这既是对岭南千年文脉的当代呼应,也是对数字时代文化浪潮的主动进发。广东,正迎接一个更具原创力与影响力的文创新时代。
文|记者 莫谨榕 孙绮曼
图|廖小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