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宣布开发出一种新型可再生材料,这种材料由大豆蛋白制成,有望用于下一代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固态电池以其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高的储能容量而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替代品。与传统液态电解质相比,固态电池使用固体材料,以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研究团队通过化学修饰提高了大豆蛋白的导电性,使其能够促进锂离子的迁移,并形成了具有高强度和柔韧性的三维网络结构。使用这种大豆基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在60°C条件下能够稳定完成长达2000小时的充放电循环。即使在120°C的高温下,电池在超过8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近75%的初始容量,显示出在极端温度下的应用潜力。
此外,大豆基材料在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形成的界面层薄而均匀,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有效防止裂纹产生,从而长期保持稳定。生命周期评估显示,大豆基材料的制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更低,且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的有毒或易挥发性化合物也显著减少。这项研究为发展生物质来源的固态电解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尤其在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