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玉霞 通讯员 祝健轩
广州建筑工地曾经“尘土飞扬、人工忙碌”的场景正悄然变脸:装配式墙体像搭积木般严丝合缝;建筑机器人拿着“工具”精准作业,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业主住进新建的小区,智能家居能“读懂”生活习惯……这些听起来像“未来生活”的画面,如今已成为广州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的日常。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正踩着产业升级的节拍,把智能建造当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方面介绍,2024年广州智能建造产业规模已突破2600亿,下一步更是剑指2030年的5000亿级产业集群,要打造“中国建造”的新高地。
政策“组合拳”打底: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细则,给产业吃下定心丸
要让智能建造从“小众试点”变成“主流选择”,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广州的做法是“高位统筹+细节保障”,把框架搭稳、把路铺顺。


早在2023年,广州就成立了由市长牵头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联席会议,市区联动搞推进,避免“各自为战”。到了2025年,更是直接把智能建造纳入全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先后出台了《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新型建筑工业化五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又配套推出60多项“实惠政策”:比如建装配式建筑能享受容积率奖励,企业招投标有专门倾斜,甚至连智能建造的工程造价怎么算,都出了补充定额。这些政策像“定心丸”,让企业敢投入、敢尝试,不用怕“政策空转”。

在智能施工领域,广州已分三批选了108个试点项目当“样板”。中建四局科创大厦用了“造楼机”,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30%;广州环球贸易广场和黄边旧改项目里,智能施工升降机能自动避开障碍物,建筑机器人负责砌墙、抹灰、铺地砖,不仅快,还减少了人工失误。
广州规定,2025年底前,80米以上的高楼要用智能造楼机,智能施工升降机的使用率不低于20%,以后逐年增加,直到全面替代传统设备。
赛道“精准卡位”:盯着8800亿建筑业底盘,把五大方向做透
广州拥有厚实的建筑业底子——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超8000亿元,稳居全国前列。据了解,广州没满足于“量大”,而是想通过智能建造实现“质优”。
首先是“选赛道”:经过梳理,广州锁定了“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装配式装修、智能家居”五大赛道,每个赛道都有“龙头带头、企业组团”。比如珠江外资设计院、中建四局牵头搞数字设计和智能生产,广建集团、广州数科集团领跑智能装备和智能家居,再加上广州市设计院、达蒙安防等20多家企业协同,形成了“龙头带中小、上下游联动”的格局。

其次是“定目标”。广州专门建了“建设领域管理信息平台”,把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的相关数据汇总起来,科学测算产业规模。2024年算下来,智能建造总产值达2628亿元,渗透率23.7%。有了这个基础,广州又定下“倍增计划”:先把数字设计的基础打牢,重点突破智能生产和智能装备,再推动装配式装修和智能家居融合,最终在2030年冲刺5000亿产值,让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业的“新增长极”。
广州明确要求,复建安置房里,模块化建筑的比例不能低于15%。现在去黄埔区迳下村,280栋新型农房都是模块化搭建的,最快10天就能盖好一栋;南沙大涌安置房、广汽北保障房也用了同样技术,不仅工期缩短一半,质量还更稳定。未来五年,广州计划再建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模块化建筑,让更多人住上“智能建造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