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牛津大学教授:美国把知识政治化是代价巨大的政策失误
创始人
2025-10-21 19:34:05
0

日前,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系统性揭露美国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历史与手段,“思想殖民”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报告在“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基础条件”部分,提及美国“垄断知识生产标准”问题,并引用国际著名教育学家、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西蒙·马金森的观点,揭露美国在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问题上的行动逻辑。

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起底“美国认知战”》系列报道,继独家专访《纸上战场——美国中情局涉华国际传播的信息遮蔽(1949-1972)》一书作者陈强后,10月中旬,再度专访西蒙·马金森,深入解读美国在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全球霸权发展史。马金森在受访时特别强调,当前世界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展开有效的全球协作”。

西蒙·马金森。

“全球科学格局已呈多极化”

南都N视频:《思想殖民》报告引用了你的观点。你能否谈谈美国在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全球霸权,过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军事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西蒙·马金森:在塑造长期的文化和政治经济可能性方面,高等教育及其相关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毕竟,科学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引擎,高等科学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未来能否拥有军事和工业上的优势;而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则影响着其余国家行动和国际关系的开展。

回顾过去美国在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史。15世纪至20世纪之间,美西方国家控制并且强烈影响了地球上超过95%的土地。殖民统治是地缘政治的核心基础,持续影响着全球等级制度、全球流动和全球想象。大学里通行的认知体系、组织模式、系统规范甚至语言结构,大多仍来自英美传统。这一切,源于西方的“文明或种族优越论”及其自我赋予的“统治正当性”。

1991年,苏联解体,许多美国人认为,世界将顺利走向“全球美国化”。凭借强大的军力和西方阵营的支持,美国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世界秩序。1990年后的“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样性发展,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带有强烈的新帝国和新殖民特征,本质上仍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同质化文明扩张。

随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在开放贸易体制中扩张,英语系大学成为活跃角色。它们在东亚、东南亚设分校,培育伙伴关系、大学联盟和研究联络,吸引外国留学生和科研人才。赴西方留学被视为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全球南方和东方学生被吸引到美英。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园。新华社发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霸权巅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几乎等同于“英美化”。即使新加坡、韩国等地,通过外来的帮扶政策拓展跨境教育发展,但这些自主的国家轨迹,也依然带有美西方霸权及其政治经济议程的色彩。新自由主义理念也借此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向全球扩散。

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后来的加拿大,名义上致力于公共利益的大学管理者也从中牟利,建立起大规模的国际教育商业产业,导致资本和人才从新兴国家加速外流,延续了殖民时代的趋势。这一切,往往被包装成一种看似中立的“国际化”,但其内核依然是西方化。

“世界大学排名”就是典型案例。竞争性的全球知识经济被大学排名定义和制度化,最为权威的三个排名模版——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QS世界大学排名——都源自“领先”的英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且通常都由哈佛、麻省理工和牛津领衔。

南都N视频:你提到,从21世纪初起,“多极性”开始在经济、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日益增长。它是实现“去全球化”,即对抗美国延续的霸权性的方式吗?

西蒙·马金森:全球大学与科学格局已呈现多极化特征,但西方对此认知仍不充分。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22年间,非西方国家在Scopus数据库中的科学论文占比从27.7%大幅上升至54.6%,超过北美与其他西方国家。到2022年,中国高校在STEM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中已占据绝对主导,清华大学表现尤为突出,甚至领先于麻省理工学院。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资本与劳动力在全球化中获益逐渐减少。许多产业工人反对开放贸易,并将因自动化流失的岗位归咎于来自中国的竞争。这一群体的支持成为特朗普在2016年与2024年两次胜选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美国战略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逼近美国,中国从全球开放中获益更多,而其经济成就部分依赖于对美国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坚守传统而不动摇,这种挫败感促使美国重拾冷战思维,从推动全球整合转向试图通过封闭与割裂来遏制中国崛起。

到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时,美国已放弃普遍性霸权战略,从与中国多领域接触,转向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展开地缘政治对抗。多极化趋势与美国的二元对立思维相互交织,加速了全球秩序的解体。

这一地缘政治转变也波及西方高等教育体系。

英国脱欧与特朗普政府初期针对部分西亚学生的选择性禁令,使国际学生流动首次受到显著政治干预。英语国家内部的反移民情绪严重冲击国际学生规模:加拿大宣布2024年至2025年新发学习许可将削减45%,澳大利亚大幅收紧职业教育签证,英国限制多数学生携带家属后,申请量下降16%。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英语国家在过去30年间建立的庞大国际教育产业,本已成为其高等教育与研究资金的重要来源,却几乎在一夕之间部分瓦解。新自由主义经济目标显然已让位于民粹主义。相比之下,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并未出现类似限制,这也进一步表明,与移民相关的去全球化动力主要源自西方。

“警惕‘大学被政治化’”

南都N视频:当前时代,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领域的霸权呈现何种态势?特朗普第二任期中,其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系列打压举措,对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看待这类行动?

西蒙·马金森:在我看来,美国在高等教育与知识生产上的全球主导地位依然稳固。这主要得益于英语仍是科学界事实上的通用语言,学术出版体系仍由西方主导,美国大学系统本身依然健全,在经济、文化及人才储备上优势巨大等。

不过,特朗普时期的政策,从长远看正在动摇这一根基。尽管其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但美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已开始下降。有一个明确的趋势是:他的政府通过削减科研经费、驱赶部分本土尤其是国际人才、阻碍青年学者赴美等方式,实质削弱了美国的科研实力。

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华社发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学正在被政治化。随着更多直接干预高校的美国提案被提出,大学的认知独立性与科学公信力正受到损害。若科学因政治立场被否定,无异于强制将整个国家“蒙上眼睛”,这势必损害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把知识政治化,是代价巨大的政策失误。

我想举一个涉及中国的案例。2018年,特朗普启动“中国行动计划”时,美中合著论文是全球科学中最大的合作池。然而,当美国参议院决定将中国视为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全社会威胁”时,“本质无国界的科学发现,被强行划上了政治界线”。

从2010年代末开始,美国推进“脱钩”政策,不断将中美学术交流“问题化”。最初指控中国学者“窃取知识产权”,随后焦点转向所谓中国机构和学者与国家的深度关联,视其为对美国主导地位的威胁。学术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部分言论甚至暗示所有中国高校、学生和学者都“不值得信任”。

2021年2月,美国加州旧金山,人们参加集会反对针对亚裔的歧视行为和仇恨犯罪。新华社发

“中国行动计划”调查了150名在美学者,近九成为华裔。尽管最终无人因间谍罪或知识产权盗窃被定罪,但已造成明显的“寒蝉效应”。

该计划虽于2022年被拜登政府终止,但相关调查仍在继续。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压力进一步加大,2025年初,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委员会甚至提出全面禁止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的提案。

从数据上看,中国赴美学生签证数量大幅下降。拜登时期,持有效签证的中国公民入境美国时遭遇盘查和骚扰;特朗普第二任期政府上台后,此类事件显著增加。

“迫切需要展开有效全球协作”

南都N视频: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何观察?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是否有可借鉴之处?

西蒙·马金森:中国在创建可行的内生性国家模式和发展路径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赋予高校与科研机构更多自主权,结合目标明确、资源持续投入并辅以有效绩效评估的政策路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高质量的国家治理、庞大的国家规模所带来的内部分工与协同潜力,以及儒家传统中强调的自我修养与持续进取的精神,当然,还有大量的资源投入。

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虽难以完全复制这样的路径,但它们可以借鉴其中要素。

南都N视频:你对新华社发布的《思想殖民》报告有何看法?如何解读“思想殖民”这一概念?

西蒙·马金森:我总体上认同报告背后的核心关切,即对1945年以来美国所推行的新帝国主义秩序的批判——美国试图依照自身利益重塑世界,并通过将自身文化普遍化,使其他国家处于从属地位。

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同时能够容纳体系多样性的多边国际秩序。此外,我们也迫切需要一种更先进的全球主义意识。

当前最紧迫的是,我们如何展开有效的全球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与水安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人类面临的危机。这必然要求我们超越国家边界,以“天下”视野看待世界。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向雪妮 张倩寒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肖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
岚图泰山旗舰SUV亮相:搭载华... 10月21日,岚图汽车董事长卢放透露,岚图泰山作为新时代旗舰SUV,其硬件配置将达到旗舰级顶配,暗示...
农交会观察:“粤字号”农产品从...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悦 孙牧为期三天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1...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
全球瞭望|洛杉矶港执行董事:美... 新华社洛杉矶10月20日电(记者黄恒)美国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日前参加一档国际物流行业播客节...
以下是一些改写“回应民生关切”... 回应民生关切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政策调研,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在教育方面...
阿维塔12出征南极,新能源轿车... 10月21日,阿维塔12新能源轿车正式出征南极,成为全球首辆登陆南极的新能源轿车。此次出征由阿维塔、...
宁德时代日赚2亿创新高,海外储... 近日,宁德时代公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第三季度营收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
岚图泰山11月上市:华系首款8... 10月21日,岚图汽车宣布其“新时代旗舰SUV”——岚图泰山将于11月正式上市。这款新车将搭载华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