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柳卓楠高焓
图/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先生买一枝花吧……这是自由之花呀!这是解放之花呀!买了花救了国家!”80多年前,每逢募捐活动,南洋多地就响起《卖花词》的歌声。而在英属马来亚的普通街巷里,小女孩毛金莲用稚嫩的声音不停地叫卖:“先生小姐,唔该买枝花啦。”
毛金莲没有唱过那首流传甚广的募捐曲,但从她手中卖出的每一枝花,同样承载着对故土的牵挂。抗日战争时期,像她这样“无名”的南洋华侨成千上万。他们没能持枪冲锋陷阵,却通过卖花捐物、游艺募款等方式,将点滴心意汇成救国的暖流。
毛金莲今年98岁,出生于英属马来亚。家境贫寒的她读书不多,却在民族危难之际早早懂得了“救国”二字的重量。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声响起,震动了南洋。毛金莲所在地区的公立学校校长到处宣讲,四处奔走疾呼:“祖国正遭日寇侵略,我们虽身在海外,也要挺身救国!”
当时,10岁左右的毛金莲被这番话深深触动。她后背背着年幼的弟弟,一只手牵着妹妹,胸前挂着花箱,穿行于街头市尾,一遍遍地叫卖:“买枝花啦。”毛金莲向记者回忆,义卖花受到欢迎,很多人愿意出钱买花,“一枝最少给一分钱,多的话随缘”。
卖花的钱,她一分不落塞进木箱,全部交回给校长。“筹钱的箱子要三个人同时在场才能开,筹够了就会寄回祖国。”她告诉记者。
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可谓“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据统计,在马来亚,从1937年7月至1941年,华侨义捐和购债总额为国币1.612亿元。
毛金莲的踏实可靠被组织看在眼里。待她年纪稍长,便被吸收加入由马来亚共产党组建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承担起情报传递的重任。她常背着弟弟作掩护,将密信藏于发髻、鞋底或衣角,穿梭于日军的封锁线与盘查点,一次次将关键信息送达抗日队伍手中。
战后,毛金莲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因被叛徒出卖,她不幸被捕入狱。出狱后,英国殖民当局将她遣返中国。当时,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毛金莲被安置在广州珠江华侨农场。她在基建队里刻苦钻研生产技术,在田间地头围垦造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如今,毛金莲胸前挂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70周年纪念章、80周年纪念章。她抚摸着纪念章,感慨道:“和平不容易啊,以前哪有这么好的房子住,这么漂亮的衣服穿?现在能吃饱穿暖,看到祖国越来越好,我感到太开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