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在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新征程中,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扛起国企担当,探索“造血式”赋能新路径,持续推进城乡融合、产业振兴、民生改善与生态共育的系统落地,展现了新时代地方国企的使命感与行动力。
从为村庄“接上第一根污水管”,到培育出“带不走的红薯产业”;从疏通农田水源到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享,该公司在从化、五华、连南、花都等地探索出一条兼具技术支撑、产业活化、组织动员与机制沉淀的“造血式”赋能路径,为地方国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树立起鲜明样本。
这条路径,并非碎片化项目的拼接,而是以“水”为引,以“净化水质,造福人民”为初心使命,以“治水破题、产业通渠、治理润田、长效赋能”为逻辑主轴,逐步构建起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城乡融合赋能方案。
治水破题:
以污水治理为切口,撬动乡村生态“重构工程”
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地基工程”。
2024年初,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在广州市从化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迅速在21个行政村展开系统治理。
面对“点多面广、系统不连、运维困难”的典型难题,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仅用109天时间,就完成123个自然村整治任务,铺设污水管道约50公里,暗化明渠11.3公里,新建污水设施29座,改造污水设施69座,实现项目全域贯通,创造“广州水投净水速度”。
速度的背后,是技术的突围和机制的支撑。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通过“集中+分散”工艺组合,打造标准化、模块化、智慧化农污治理模型。同时配套智慧水务运维平台,实现“建设—交付—运营”一体化,大幅提升农村水环境系统韧性。
更具价值的是,他们摒弃“高耗高标”的治理惯性,优选厌氧池、人工湿地等低能耗工艺,出水标准直供村民灌溉所需,污水“变清水”,处理“变生产”。
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建成新设施36座,改造117座,铺设管网80余公里,覆盖179个自然村,每日污水处理能力约4200吨,昔日污水横流、黑臭难除的“老大难村庄”,如今绿水环绕、井然有序。
从“接上第一根污水管”开始,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不仅打通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最后一公里”,更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探索出技术底座。
产业通渠:
一根红薯藤,牵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
如果说污水治理解决了生态“面子”,产业振兴则决定了乡村的“里子”。
在梅州五华郭田镇硿南村,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因地制宜,协助推动红薯产业起势,支持搭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从撂荒复耕到资金支持、从道路修建到品牌打造,实现从无到有的产业培育。红薯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亩扩展至上百亩,“短周期、低风险、强收益”的模式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
但振兴产业不光是种出来,还要“卖出去”。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依托资源优势,指导开设“微店”,组织直播带货,还推动农品进机关、进社区、进高校,协力构建起一套既有流量又有销量的农品销售闭环。
2020年,公司助力红薯等特色农品销售,解决村民就业近百人。产业路径从一条红薯藤,延伸出供应链、产业链、增收链。
在清远连南,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在解决“11村饮水难”问题后,进一步开展消费帮扶与电商支持,推动鹰嘴桃、金桔等农品上线销售,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农产品+电商链”闭环,推动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收益的转化。
产业通了,村庄才能“血脉畅通”。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以产业链牵引,为乡村“造血”注入了真正可持续的动能——一个由水务工程引领、农业产业支撑、数字化销售加持的乡村产业生态雏形正在成型。
治理润田:
党建联结共建共治,唤醒乡村“内生力”
美丽乡村的“美”,不仅是风景美、生态美,更是治理能力强、组织体系活。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治理触角扎入“神经末梢”,才能真正焕发乡村“内生力”。
2023年以来,公司探索“党建结对”机制,将基层党支部与结对村党组织“一对一”结成对子,推动党支部共学、项目共建、治理共促。
从连南寨岗镇廻龙村到花都炭步镇,公司党支部带着组织力、服务力下沉一线,与村民一起绘文化墙、种绿美树、认“同心树”,也带来了制度、机制、方法的种子。
这些行动不是临时帮扶,而是嵌入式支撑。不仅是“帮一点”,更是“种进去”。通过党建共建,村庄治理开始内生化、主动化,组织力逐渐复苏。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用一系列有温度、有厚度、有结构的共建实践,让村企之间的协作从“结对”走向“融合”,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场景。
长效赋能:
从点上试验到系统固化,打造城乡融合“净水样板”
一项机制是否有效,关键看能否跑通一条从“点上经验”到“面上复制”的路径。
“从一个人带头,到一群人接力;从一村试点,到多地铺开。”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正以系统视角构建“驻村挂点+项目推进+电商赋能+党建共建”一体化机制。从红薯种植的推进模式,到电商直播的常态机制,从党建共建路径到污水治理样板,实现了经验的沉淀与模式的再生。
更关键的是,这一系列举措从底层逻辑上建立了以“治水破题、产业通渠、治理润田、长效赋能”为主干的体系。治水破题: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打牢生态底座;产业通渠:打通产业链条,推动产销循环;治理润田:党建统筹共建,夯实乡村治理根基;长效赋能:从试点淬炼到路径成型,推动赋能效应持续释放。
这条路径的最大特质,在于它并非外力“灌溉”,而是内部“生长”,让乡村在机制中找到了自我更新的支点。
“国有企业必须顶得上去,也要沉得下去。”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正以这条路径,回应总书记对国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定位。
在“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没有停留在“帮一点”“送一点”的浅层支援,而是从机制建构出发,在系统设计中深耕路径。
这一探索,不仅让农村有水用、有活干、有收入,也让企业实现了从“做公益”向“建机制”的角色转变。
未来,广州水投净水公司的“造血式”赋能路径,或可作为广东探索城乡融合机制化路径的有益借鉴,成为“百千万工程”县域治理的一块试验田,更是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