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在1931年筹资建成了中山纪念堂。94年后的今天,中山纪念堂依然是广州经典地标之一。
94年来,中山纪念堂所发生的经典的历史事件,远远超越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本身。抗日战争期间,中山纪念堂曾遭遇战火洗礼;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中山纪念堂见证了侵华日军在广东地区正式投降时刻。
时至今日,中山纪念堂将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忆,通过多种方式对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纪念堂本身及广州这座城所经历的硝烟战火与胜利荣光。
战火洗礼,留痕于中山纪念堂
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曾对广州进行长达14个月的轰炸。狂轰滥炸给广州带来的创伤,至今仍能找到。近日,记者在中山纪念堂看到,纪念堂主体建筑东北角后墙,有着相对粗糙的表面,与主体建筑其他墙面的外观不太一样。
“作为广州当年最宏伟最壮观的建筑,中山纪念堂在当年成为了日军轰炸的目标。”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讲解员刘清告诉记者,1938年6月7日和8日,中山纪念堂连续两天遭日军飞机轰炸,纪念堂的前广场被炸弹炸出大坑,西台阶遭燃烧弹烧黑;如今与纪念堂主体建筑其他墙体外观不太一样的东北角后墙,为燃烧弹轰炸后,弹片穿透该处后墙所留下的弹痕。
“幸运的是,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没有在轰炸中遭遇过度损伤。”刘清介绍,在广州沦陷后,中山纪念堂被用于伪“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成立典礼、汪伪政权检阅童子军、“日本武道大会”等用途,在创伤之上再添屈辱。
抗战胜利,见证日军签字投降
“中山纪念堂遭遇过抗战的硝烟,承载了抗战的屈辱,也见证了抗战胜利的荣光。”刘清带着记者走进中山纪念堂内,介绍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所争取的胜利时刻。
“1945年9月16日,中山纪念堂在这一天见证了抗战胜利的重要时刻。”刘清介绍,经过战火洗礼和屈辱的中山纪念堂,挂出了“驱逐敌虏”“重整山河”对联,以及象征胜利的“V”字标志。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仪式,当天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侵华日军华南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神色沮丧地走入投降仪式现场,在投降书上签字。
“整个过程只有短短40分钟,但却熄灭了在广东地区燃烧多年的硝烟战火。”刘清介绍,除了1945年9月16日的日军签字投降仪式,中山纪念堂还承办了中国军队及盟军凯旋大会,中国官兵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多国官兵出席大会,接受广州市民的献花祝贺;广东各界万余人,当年还曾齐聚中山纪念堂堂前广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这些历史事件,让抗战期间饱受战火侵袭与战争屈辱的中山纪念堂,重归荣光。
历史记忆,永存于宏伟殿堂
和平年代,硝烟早已散去;铸就民族荣光的历史记忆,永不褪色。市民游客如今到访中山纪念堂,不仅能缅怀孙中山先生,还能看到珍贵的抗战史迹。记者在中山纪念堂看到,纪念堂主体建筑东北角设有“历史见证”参观通道,方便公众近距离参观留有弹痕的外墙。顺着“历史见证”通道走进纪念堂内,公众不仅可以在舞台区域看到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还可以看到舞台摆放的展示1945年9月16日日军签字投降仪式的文图展示牌。移步3楼展区,公众可以看到反映抗战时期广东、香港等地历史面貌的“勠力同心——粤港抗战史实展”。
除了文物和文献展示,中山纪念堂还将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仪式的场景,还原于AR眼镜中,公众佩戴眼镜即可“身临其境”感受中山纪念堂独有的抗战胜利荣光。根据中山纪念堂有关安排,9月2日至3日,中山纪念堂还将举办多个和抗战胜利有关的活动。其中,9月3日当天,中山纪念堂将举办“铭记历史,传承薪火”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千人观阅兵直播活动,邀请抗战老兵、劳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到中山纪念堂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及阅兵的实况直播。
“我们致力于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文史资料部馆员徐楠介绍,作为重要的历史地标,中山纪念堂持续收集、整理和研究与抗战胜利受降相关的史料与文物,并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形式,让这座宏伟的殿堂继续承担起传承民族记忆、弘扬爱国精神的神圣使命,让抗战胜利的荣光永续流传。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记者 梁怿韬
文|记者 冷霜
图|记者 梁怿韬 孙牧(除署名外)
视频脚本|记者 冷霜
视频出镜|记者 冷霜
视频拍摄|记者 徐振天 梁怿韬
视频剪辑|记者 卢佳圳 江皓轩
封面、海报设计|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