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通讯员 粤工宣
8月27日,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广州黄埔召开。现场,广东省总工会通报了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情况。据悉,广东聚焦思想引领、地位保障、成长成才、权益维护、作用发挥、队伍壮大等六大行动,推动产改取得显著成效。产改工作在全国评价考核中连续三次获得“优秀”等次。
出台全国首部
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攥指成拳,汇聚合力。
“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省委把产改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产改小组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制定出台产改相关政策文件超百项,产改工作以立法形式写进《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出台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构建起全面规范、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凝心铸魂,铸牢根基。广东积极构建“试点一社区一县域”圈层式思政工作阵地,选树发布25个全省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建成县级以上工人文化宫114家,建设全国工会职工书屋1043家,发布“书香企业”及提名单位220家,带动全省各级工会建设职工书屋1.5万余家,覆盖服务职工900多万人。同时,组建省劳模工匠宣讲团,开展“六进”活动超万场。
全省现有市级以上工匠7800多名
如何构建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广东深入推进中高本一体化协同培养改革,首次组织15所本科高校与31所中职学校开展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改革试点,组织26所本科高校与52所高职学校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
在产教融合方面,推动建设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1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建设1223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升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
同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印发《广东省深化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遴选2批共171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制定《广东省“技能照亮前程 人才赋能产业”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实施十大专项培训行动。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建立技能岗位等级设置。目前,全省已评聘40名首席技师,535名特级技师。
此外,广东还深化“南粤工匠”培育工程,全省现有市级以上工匠7800多名。建成省总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19家。其中,珠海实施“头雁计划”并设立“珠海工匠日”,湛江创新“1+1+N”工匠学院联盟建设,顺德容桂街道积极培育“容桂工匠”,在全省形成层次多样的工匠人才培育生态。
每年组织上百个工种竞赛
以赛促练,建功立业。
广东聚焦中心大局,组织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如: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持续抓好海上风电项目等2个全国引领性竞赛和117个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项目,举办第四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等,每年组织上百个工种竞赛,带动超过500万人次职工参与岗位练兵、技能比武。
同时,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创建,全省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近1.5万家,总数居全国第一。
此外,强化劳模工匠人才作用发挥。开展劳模工匠进万企、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组建各级各类劳模工匠服务队663支,组织开展助企活动2401次,服务企业3320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6052个。
成功追索劳动报酬及赔偿金超过2.5亿
维权服务,保障权益。
广东通过印发《关于开展集体协商建立健全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发布技能人才工资价位信息,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水平。2025年“集中要约行动”期间,全省签订企业集体合同1.12万份、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超5000份,覆盖职工36.8万人,切实提升技术工人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强化产业工人服务保障。设立“欠薪维权绿色通道”,今年行动期间,受理相关法律援助案件4900余件,成功追索劳动报酬及赔偿金超过2.5亿元。
此外,加强新业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工作。开展新兴领域工会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工作,市县两级新业态工联会达400余家,全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达167万。创新制定广东省新业态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办法,积极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每月保障超过90万名新业态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