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位市民邂逅中华白海豚,这一景象令人欣喜。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极具生态价值。而其世界最大栖息地在广东,这彰显了广东在保护海洋生物方面的重要地位。广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通过市民的邂逅,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推动了对其的保护工作。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中华白海豚将在广东的海域中继续繁衍生息,为海洋生态系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彦 实习生 江宇婷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敏 潘俊华 曾育文
连日来,广州接连传出市民见到中华白海豚现身的消息。
7月31日,有市民爆料在广州洛溪大桥桥下的水域见到一只中华白海豚。7月29日,广州市民在金沙洲大桥附近发现中华白海豚的身影。7月25日,有街坊称在广州流溪河江高公园河段发现一头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其生活状态与生态体系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单头中华白海豚进入内河,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随着广州水环境治理成效不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
中华白海豚多次现身广州
据报道,7月31日,有市民爆料当天13时许,在广州洛溪大桥桥下的水域见到一只中华白海豚。
7月29日,目击者陈小姐回忆,当天16时30分许,看到中华白海豚在金沙洲大桥与广州地铁六号线高架桥之间的水域徘徊逾一个小时。有市民第一时间向金沙街道反馈情况,但当工作人员赶到时,白海豚已朝广州市区方向游去,其最新位置暂无法追踪。
在此前的7月25日,江高公园工作人员表示,已将相关情况上报至白云区农业农村局。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员杨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中华白海豚幼年阶段的体色呈铅灰色,亚成体阶段的体色逐渐变浅至浅灰色,成年阶段的体色变为白色。随着年龄增长,其体表覆盖的大片的黑灰斑点或斑块,会逐渐变淡。当它们运动过后或者兴奋时,会呈现出粉红色,这是表皮下血管透出的颜色。
海豚喜欢群居,单头中华白海豚进入内河,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方亮分析,大部分误入内河的白海豚为纯白色个体,多处于中老年阶段,这一年龄段的白海豚误入内河的频率相对较高。
中华白海豚的“广东情缘”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享有“水上大熊猫”及“海洋精灵”的美誉,全球仅存约6000头。
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其吉祥物便是一对“中华白海豚”,白色海豚与粉红色海豚分别命名为“喜洋洋”与“乐融融”。
中华白海豚在广东有丰富广阔的“朋友圈”。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珠江口是位于广东省的河口。中华白海豚喜欢在河口海域的咸淡水交汇水域生活,其活动区域会随海水盐度变化调整。大约2500头中华白海豚栖息在珠江口,珠江口是全世界中华白海豚种群最大的地区。
近年来,“海上大熊猫”已成为广东海洋环境保护、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亮色。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广东拥有6个。珠海市还将中华白海豚定为城市“合伙人”——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中华白海豚为城市吉祥物。
广州水环境持续向好
中华白海豚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伞护种和旗舰物种,它们的生活状态与生态体系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
近年来,广州市水环境持续向好,形成一幅幅水清岸绿、鸟翔鱼跃、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
记者从广州市水务局获悉,随着广州水环境治理成效不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广州市连续6年获河湖长制省考优秀。全面消除152条黑臭水体。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并提升至Ⅲ类以上,创历史最优。南岗河、派潭河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碧道1456公里,11条绿美碧带完成市级评估,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水乐水的休闲空间。
近年来,广东省水利厅持续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积极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记者从广东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2025年6月底,本年度已完成碧道建设456.4公里,全省累计建成碧道7665公里。通过碧道建设,水质优良河段长度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