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名城保护规划获批,越秀作为重要区域需做好名城保护“算术题”。
一方面,要算好“加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修缮古建筑、保留传统街巷,如提升五仙观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水平,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名城内涵。
另一方面,要算好“减法”,减少现代建设对历史风貌的破坏,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风格、高度等,避免“破坏性建设”,确保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同时,还要算好“乘法”,通过创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实现名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共同书写越秀名城保护的精彩篇章。
7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保护规划》)批复的相关工作情况。会上,广州市越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颜强介绍了名城保护规划批复后,越秀区的工作思路。
越秀区是广州面积最小的行政区,但辖区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全省第一,超4平方公里;历史建筑总数全省第一,达268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数量全市第一,有28个。颜强称:“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公布,将作为越秀名城保护纲领,指导我们更好地推进‘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要做好‘加、减、乘、除’的越秀实践。”
记者从会上获悉,越秀区将重点做好管理的“加法”,把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方向盘。坚持保护优先,从三个“多”上下功夫,首先是多方联动,凝聚规划、文化、住建、房管、园林等多部门力量,落实保护规划,制定“越秀特色”实施细则;其次是多元参与,组建专家智库,搭建公咨平台,鼓励公众参与,构建多方共商机制;再次是多维保障,进一步加大区级财政投入,争取国家资金与政策支持。颜强称:“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大湾区中医康养街区、文德南等历史街区提升项目,通过政府主动更新带动社会自主更新。”
为筑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守护线,越秀区将重点做好空间的“减法”。一方面,要减去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负面元素,着力整治“私搭乱建”及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适宜地植入在地文化基因,将记忆浓厚的历史地标刻入老街巷,打造“处处有历史”的空间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智慧监测,减少人为疏漏。颜强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将建立街区智慧监测系统,量身定做保护建筑‘身份证’,将新技术融入全周期保护管理。”
为创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动力源,越秀区将重点做好产业的“乘法”。颜强表示:“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我们要高效利用既有资源,激活文旅+、金融+潜能。”一方面是聚焦文化赋能,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新河浦“红色+”传承示范区;传播“海丝文化”,精心谋划海丝游径;另一方面是聚焦产业振兴,在海珠南-长堤片区打造民间金融街2.0版本,吸引地方金融机构入驻传统骑楼,以“小空间”创造“大价值”。
为补齐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薄弱项,越秀区将重点做好问题的“除法”。释放低效空间,补足历史城区停车、养老、托幼等民生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解决老建筑排水、消防、厨厕等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问题。颜强举例道:“我们积极探索沉井式地下停车,仅需200平方米,可建设100个停车位,破解老城‘停车难’;我们也在推进历史城区第五立面整治,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屋顶漏水、老化问题,盘活屋顶空间,打造‘屋顶花园’‘天台运动场’。”
文、图|记者 董鹏程 实习生 黄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