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蚊子工厂在巴西投产,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每年可产出 50 亿只“防病蚊”,这些蚊子经过特殊处理,能有效对抗登革热等疾病。通过大量释放这种经过改造的蚊子,可干扰野生蚊子的繁殖周期和数量,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这不仅为巴西抗击登革热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在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的同时,展现了科技在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方面的强大力量。
今日(7月25日),全球规模最大的蚊子工厂在巴西巴拉那州库里蒂巴健康科技园正式启用。该工厂由非营利组织“世界蚊子计划”(WMP)与巴西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Fiocruz)合作运营,每周可生产1亿枚蚊卵,预计年产带菌蚊子50亿只,为全球蚊媒疾病防控树立新标杆。
以蚊治蚊
靶向蚊种:工厂专攻埃及伊蚊(登革热、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主要传播媒介)。
核心武器:培育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该菌可阻断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并通过交配将细菌扩散至野生种群,逐步降低病毒传播力。
绿色优势:相比化学杀虫剂,此法无化学污染、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效果可持续。
中国案例
广州中山大学“蚊子工厂”自2012年运营,采用核辐照不育技术与沃尔巴克氏菌结合,每周生产5000万只雄蚊。南沙区沙仔岛持续释放3年后,野生蚊群减少超90%,部分区域蚊虫绝迹。
综合来源: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