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支线首台盾构顺利始发,这是该工程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始发标志着地铁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后续线路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盾构机的顺利启动,展现了施工团队的高超技术和高效协作能力。它将在地下默默掘进,穿越复杂地层,精准铺设轨道。这一成果不仅将缓解周边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也对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广州的城市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近日,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支线全线首台盾构机“砺盾先锋号”在桃源至江府区间中间风井(以下简称“桃江中风井”)始发,负责桃江中风井至江府区间(以下简称“中江区间”)左线隧道掘进任务,标志着全线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
分体始发突破场地限制
据悉,中江区间沿广花公路布设,广花公路为城市主干道,车流量较大,距离江人路隧道主体结构竖向距离约13米。本次始发的盾构机为直径6.69米的土压/泥水双模盾构机,总长约110米,主机长约10米(包含刀盘),总重约635吨。而桃江中间风井总长34.2米,宽24.7米,无法满足盾构机正常始发的空间需求。
面对场地狭小受限的挑战,广州地铁联合中铁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支线总包部、中铁十局城轨公司,在有限空间内将盾构机分解为多个部分,分批运输、组装和始发,待隧道空间扩展后,再逐步安装剩余部件,最终完成整机集成,成功攻克了空间狭小的难题,顺利保障了盾构机如期始发。
多措施应对岩溶发育区地质风险
中江区间地质条件复杂,包含溶洞、断裂带、上软下硬地层,且全断面灰岩占比58%、区间见洞率达57.8%、盾构接收段为全断面砂层。施工原设计采用泥水盾构机进行掘进,但单一模式盾构机在上软下硬和岩溶发育区施工存在局限性,泥水盾构机在硬岩段无法形成有效泥膜,在岩溶发育区泥浆可能沿溶洞裂隙大量流失,易导致开挖面失稳等问题。为提高不同地质条件下盾构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地铁建设者多轮专题研讨,并多次前往盾构机厂家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将原有泥水盾构机变更为土压/泥水双模盾构机。
针对岩溶强发育区见洞率高的情况,建设者还在盾构机配置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及空洞检测装置,施工前采用钻孔取芯、地质雷达等手段,精准探测溶洞、裂隙分布及填充物性质,对隧道范围内溶洞进行注浆填充预处理,确保地层稳定性,避免盾构机“栽头”或侧偏。
在后续盾构施工过程,建设者将优化同步注浆,采用速凝型浆液,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及时填充盾尾空隙,防止地层沉降或盾构姿态偏移,并利用激光导向系统、陀螺仪等实时监测盾构姿态,偏差超过阈值时立即调整,从而保障盾构机安全完成穿越任务。
截至目前,八号线北延段支线(纪念堂-江府)土建工程累计完成15%。11座车站中,1座已三权移交,10座进行土建施工;11个区间中(含出入场线),2个进行土建施工,其余进行前期准备。
(注:线路车站名称仅为工程暂定名称,标准站名应以市政府批准公布为准。)
文|记者 严艺文 通讯员 何恒之 程挚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