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年前,羊城晚报的一则呼吁,引发了一场生命的奇迹。“巨瘤男孩”身处绝境,幸运地被他救下。这则呼吁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男孩的生命之路。他不顾困难,伸出援手,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多年过去,他的善举依然令人感动。如今,寻找当年的他,是对那份善良的铭记与传承。这跨越 24 年的生命长歌,见证了人性的光辉,也激励着更多人在困境中伸出援手,让爱与温暖在世间延续。
2001年11月22日,油墨未干的《羊城晚报》发出一则沉重的呼吁——《谁愿资助铭仔切巨瘤?》。版面上的照片令人心碎:6岁的铭仔下颌上挂着和头颅一般大的肿瘤,像一株被巨石压弯的幼苗;而背着近万元的债务的父母,只能在报社的接待室里无奈地诉说着近一年来的不幸遭遇。
“徐教授,没人管了,您管一管吧!”其时年逾六旬的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徐克成毅然决然接下这块“烫手山芋”。如今时隔二十四年,徐克成仍清晰地记得那场漫长而艰难的“战役”。
二十四载光阴流转,当年命悬一线的铭仔已经立业,85岁的徐克成依旧战斗在一线。与癌共存,是这位“抗癌院长”用生命淬炼的箴言;而慈爱控癌,则是他从多年抗癌实践中发掘的“隐秘力量”。
这张穿越二十四年的报纸,如今仍在无声诉说着一段始于2001年冬夜、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医媒接力——在这条墨香与药香交织的长路上,生命的火炬始终在传递。
视频|记者 孙牧 范晗越
文|记者 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