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悟空、悟空,心要空,才能悟。这次,我们就仔细聊聊心空的妙用。
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心空呢?王阳明的四句教就详细地给我们演示了达到心空的每一步。
王阳明在嘉靖七年出征广西前夕,应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所请,在天泉桥阐发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的为学宗旨。这就是所谓的四句教。
王门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中心,也是王阳明一生总结的心学修炼路径。
孙悟空的故事原型其实就是王阳明。孙悟空的一生其实就是王阳明的心路修炼历程。
大家看孙悟空在花果山游山玩水之时,没有善恶之心,没有分别之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非常地快乐,没有烦恼和得失之念。
这时候的孙悟空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他只知道饿了要吃,渴了要喝。他拥有一颗纯净无瑕的心。他的一切行为也没有善恶之念,。
可是,当他做了美猴王之后,他就想长生不老,就想永远做美猴王。
这时候他就有了分别之心,就有了得失之心,就有了善恶之念。
然后,他东游大海,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再去西牛贺洲拜师学艺。学艺归来炫耀攀比,龙宫抢宝贝,上天偷蟠桃、还大闹天宫。哪件事不是心中有了世俗的善恶和分别心。
孙悟空的行为和我们世俗的人类一样。当我们开始懂事,就进入了世俗世界。我们纯净的心,被世俗利害所扰,变得不再纯净,开始有了善恶之别。善恶是一体两面,我们的心本来就存在动的基础。只要有东西扰动,它就会出现善恶对立。这时候的善恶只是在逐利避害。这时候我们对善恶还一无所知。
后来,孙悟空闯下大祸,被压五行山下,这时候,他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被唐僧解救之后,到真假美猴王之前,他都是在知善知恶的心路历程上徘徊。假猴王被打死之后,他的恶念清除,欲望消失。
心中只剩下善念,也就是他的纯洁之心,本体之心,无善无恶之心。灵山之后,被封为斗战圣佛。
孙悟空成佛的历程和王阳明的为圣历程完美地契合。至此王阳明成为了真正的圣人。
天泉正道阐述的四句教就是他的为圣历程和修炼法门。四句教详细描述了这心性转化之妙,这条转变路径起着清空心中杂念,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老子《道德经》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我们的心其实就是一个容器,如果这个容器有了欲望和执念,就难以装入真相。因此只有在“无”的状态下,放下欲望和执念,才能像镜子擦掉灰尘一样,能更清晰地照见所应之物,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客观地判断,处理问题就会更加自然、顺利,符合客观事实。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四句教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通过学习四句教达到心静纯明的境界,就可以照见现实中的一切乱象。所有的世俗乱象都是心在世界上的映照。我们用光亮的镜子照见一切邪恶,就可以做到引导人心的目的。
王阳明就是用一颗光明的心,引导了人心的变化,做到百战百胜的。
他在赣南剿匪期间,为了赣南百姓不受刀兵之苦,采取了政治诱降土匪的手段。于是,他写了一封书信给了山上的土匪。他说:“我知道你们也是苦命人,是不得已才当的土匪,你们也挺不容易的。我本来不想杀你们,可是天命难违。如果你们能够下山投降,我可以给你们地种,给你们官做。”土匪们看到这封信,眼泪都哗哗地流了下来,纷纷下山投降。
一封书信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这正是王阳明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恶之念,都有向善之心。为善还是为恶就看条件是什么,如果为善有利,人们就会向善,如果为恶有利,恶念就会丛生。
王阳明的书信就是起到了树立善恶标杆的作用。土匪看到为善有利,自然倾向于向善。再加上王阳明已经剿灭了张师富、陈曰能、谢志山等土匪,证明了做土匪没有出路。所以投降的善念就会从心底滋生。
而王阳明自己因为修炼心学达到了高峰,不再受外物干扰,遇到看似不可抗拒的外力和诱惑也会轻松化解。
平定宁王后,锦衣卫、太监、权臣都一一登场,威逼利诱王阳明。但是,王阳明看穿了他们的内心,任何诬陷都难以撼动他。他送还了宁王,保住了安定的局面,避免了百姓再次遭受兵灾人祸。
所以,我们学会了四句教,就可以掌握了人心的运转规律。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解决面对的任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