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父亲去世后银行5.5万存款取不出”话题引起热议。11月2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记者关注到,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遭遇此类问题。有网友反映,“爸爸去世办理了销户,存款取不出来”,另有网友提问,“母亲过世了定期存款10万元还能取出来吗?”可见,这是一个困扰人心的典型性难题。
依照户口登记条例,人去世后必须办理销户,否则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然而,一般来说,一旦销户也就意味着逝者所有的信息消失,也意味着其存款也被“冻结”,即使有密码也不能随意取出。这就是前述话题的源头。
理论上,逝者去世前可以把账户里的钱款都及时拿出来。问题是,世情的复杂性、变故的突发性,也一再造成人死了钱还在账户里的情形。如何让逝者的亲属更为便捷地打开逝者的账户,进行合法的继承,也就成了一个亟待“打开”的命题。显然,那么人遭遇“取款之困”,表明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站在银行角度,替客户保护好钱款,是法定责任和职业伦理,不能因为人去世后就让其账户里的钱失去安全性。根据相关规定,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为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权提取该项存款,应向当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银行凭此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落实这一规定,是为了账户内的钱款安全,也是为了避免日后出现意外和纠纷。毕竟,逝者的账户,也可能面对不同亲属之间的“继承争议”。
但是,站在逝者亲属的角度看,在逝者亲属身份信息明朗的情况下,银行应该配合逝者亲属,让其更方便地取出钱款,避免经受“取款之困”。在人们看来,虽然逝者离世令账户状态发生变化,但银行卡的支取便捷性不应发生变化。
当然,按照相关规定,一一走完程序,理论上也不难。但现实中,逝者离开后,也会出现一些复杂的状况。例如,有网友反映,其父亲去世后有一笔10万元的定期存款到期取不出来,曾与银行次沟通,均遭到拒绝。银行表示,取款需其奶奶到场公证,合法继承人才能取款,但其父亲去世的事情一直瞒着其奶奶,所以只能搁置了。这一事例,展现出情理和法理的冲突,也展现出人们的深深困惑。问题是,类似的困局、僵局,难道就无法“迂回”突破吗?总不能任由难题一直悬在空中吧?
令人欣慰的是,逝者亲属的“取款之困”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为了进一步规范此类业务,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优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将简化提取的账户限额由最低1万元统一提高至5万元,该新规已自6月1日起实施。家银行工作人员也向媒体表示,若存款额度低于5万元,则可以直接办理小额继承业务,若存款额度高于5万元,则须开具公证。有了这样的简化之策,逝者亲属的“取款之困”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由于逝者账户超过5万的情况很见,依然有人被“门槛”所挡住。前述“父亲去世后银行5.5万存款取不出”,就是如此。当事人小姜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银行卡,并试图取出这笔钱。然而,银行告知她,由于存款金额超过5万元,需要提供一系列证明,包括她是其父亲女儿的证明,以及公证机关出具的继承权证明书或法院的判决书。小姜对此感到困惑和不满,愤而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法院最终判决银行支付小姜5.5万元及利息。
问题在于,我们并不能指望每一个遇困者都去打官司——要知道,这会浪费少公共资源?与此同时,这一案例也清楚地表明,有些难题是人为造成的。有些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也绝非没有“通融”之处。银行方面完全不必那么“死板”,而可以更为主动、积极地向逝者亲属提供取款帮助。无论怎么说,这笔钱都不是银行的,而是逝者亲属的。如果因为工作思路僵化而导致逝者账户里的钱明明有继承人却成了一笔“死账”,那不仅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