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先生分享过一个概念“ 思维之熵”,指的是 大脑思维的无序程度。这个概念源自物理学的“熵增理论”,指系统的熵增不可避免,熵越高,代表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也越无序、越具有不确定性。
试想有一个简单的池塘生态系统,由水草、池塘、鱼虾组成,池水是水草存在的条件,也是鱼虾存在的条件,水草还可以为鱼虾提供食物。三者可以达到一个稳态,但这个稳态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吗?恐怕不行。因为系统中的有机物质会不断积累,有机物质虽然暂时没有害处,不影响系统的运行,但会逐渐使系统畸形——让池塘变成沼泽。
思维的熵增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对吸收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处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思维会越来越无序和混乱。
所以,如何高效地调用已有知识?
我的方法便是CFM法: 概念(concept)—框架(frame)—模型(model)。
简单概括就是:
用概念统摄知识,把相关知识点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
用框架统摄概念,让已有的知识变得有序,让知识与知识的连接更加结构化。
用模型统摄问题,提炼问题的共性,形成对问题快速分析判断的工具。
这也是思维熵减的过程,是思维变得更有序、可以更高效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01 概念:统摄知识
大脑是如何存储信息和知识的?
答案是:通过网络。
一个单位的信息就对应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就是一组神经元。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就相当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很多节点和连线就组成了一张局部的网络,局部网络组合成整个知识网络。
神经科学表明,我们的认知、记忆、思维这些能力,依靠的并不是单个的神经元,而是神经元集群之间的连接所构成的神经网络。一群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集群,负责一个信息的表征;许多神经元集群组成的神经元网络,就是我们思维能力的体现。
而且,我们善于记住那些总结性的、概括性的、高维度的信息,而不善于记住琐碎具体的信息。所以,我们应该用概念作为基本节点,来形成我们的知识网络。
那么,如何“用概念统摄知识”?我们不妨以康奈尔笔记为例。
康奈尔笔记主要分成三部分:主要内容、关键词、总结,具体做法是:
1)用简练的语言展示“主要内容”,然后提炼“关键词”。
2)只看“关键词”,回忆内容,直到可以复述“主要内容”的大概意思。
3)吃透内容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总结”。
康奈尔笔记的原理就是展开与压缩。压缩是把笔记内容不断反刍,提炼出关键词,浓缩成总结。
展开则是根据关键词和总结,在脑海中把主要内容铺开,形成整体印象。
“用概念统摄知识”的原理也是如此。通过压缩,我们不断咀嚼知识,把新知识同旧知识相联系,总结提炼出几个关键词;通过展开,当我们看到关键词时,可以快速知道这些个关键词背后代表的内容。同时,我们的工作记忆只有四个组块,要想高效调用已有知识,必须让每个组块涵盖更多的内容。
比如我们原本记住四个概念:决策、行为、经济学、政治哲学。
但如果每个概念涵盖更多的内容,比如当我们看到政治哲学时,可以立马反应过来:卢梭、霍布斯、洛克、密尔。根据卢梭又可以知道他的主要观点:社会契约论。
你看,虽然你只是知道一个概念,但可以通过概念展开的形式,在脑海中铺开一张知识地图,可以快速调用更多的知识。
02 框架:统摄概念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年看了哪些书呢?
一般来说大家有两种记忆提取的方法,要么是顺着时间线:一月看了什么,二月看了什么,以此类推;要么按照学科:金融学看了哪些,心理学看了哪些,等等。
可以说,大脑就是通过框架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
缺少了框架,你所有获取的知识,就只是碎片信息而已。它们会孤零零地漂浮在记忆里,难以稳固存在,也难以被你所调用、组织、整合。
比如现在有8个词,牛奶、鸡排、矿泉水、水杯、面粉、照片、红酒、桌子,如何快速记住它们?
一个好的办法就是给这8个词归类,划定框架,比如饮品类有牛奶、矿泉水、红酒;食物类有鸡排、面粉;家居类有水杯、照片、桌子。
这里的“饮品类”“食物类”“家居类”就是组织信息的一个框架,而且当你搭建完框架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更加有序了,记忆和提取这些信息也更快了。
所以,要想高效调用已有知识的第一步就是, 搭建框架再去学习和记忆。
写作和表达也是如此,当我们先列出一份大纲之后,就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了。如果缺少了框架,你会得到一大堆思维的碎片,它们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玻璃珠子,需要你不断弯腰拾起。
那么如何搭建框架?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金字塔原理,即按照what、why、how组织知识与概念。
what:这个知识是什么?讲了什么内容?
why:这个知识为什么成立?
how:如何应用这个知识?
框架本质上是一个思考工具,诸如波士顿矩阵、六顶思考帽、四象限法等等,都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框架,一个快速调用知识的办法。
03 模型:统摄问题
加里•克莱因在《如何作出正确决策》中提出 RPD决策模型。他以消防员为研究对象,认为:
经验丰富的消防指挥官可以将眼前的情况归结到某一原型中,并且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如果他们的第一选择无法生效,他们才会考虑其他选项——他们都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最佳选项,而是选择第一个想到的合理选项。
克莱因说,很多人会认为,新手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自己能够想到的第一个方案,专家则会深入思考并且比较不同选项的优劣。事实上,仅仅构思单个行动选项的是专家,而执着于比较不同方法优劣的是新手。对新手而言,深思熟虑各个选项的做法更具有可行性,他们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下定决心。这也是普通人在买房买车时采用的决策策略——确定每件商品最中意的特征,然后衡量各选项的优劣。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国际象棋专家跟新手最大的区别:
专家的大脑中储存着成千上万的棋局,每当碰到一个局面,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当前的局面对应哪个棋局”;而新手缺乏这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孤立地思考和计算当前的局面。
另一个例子是:为什么有些人解题更快?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计算速度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储存了大量的“模型(题库)”,可以快速判断出“这个题目跟哪个类型最接近”,从而迅速理解题目的本质。
所以,对于一个思维高度有序的聪明人来说,当他遇到新问题时,大脑是这样的:先找出与当前环境最接近的模型,如果失败,再对这个模型进行调整,来适应当前的局面。
那么,我们如何提炼和总结模型?
以我自己总结的“人的行为模型”为例,大体分为这么几个步骤:
这个问题是什么?如何展开描述?即:人的行为是从何而来的?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即:人的行为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是自由意志?还是社会规训?抑或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定性定量地描述问题,并提出方法。即:人的行为模型,受社会情景、社会地位、心智世界、启发决策四个方面影响。
验证反思模型的可行性,以及该模型的使用场景、适用时机等。即:我是在投资、与人沟通时使用该模型。
这些步骤其实都是来自于对生活、工作、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复盘和抽象思考。
因为我在做投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经常出错,亏损严重。慢慢地,我开始研究自身的决策机制和行为模式,找出自己“明知道信息不对称仍然做出错误行为”的原因。另外,我在与人沟通时,常常发现对方的言行不一,而且双方讨论的共识始终无法建立,这就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对方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行为?
比如身边有一些同事,每天都要喝饮料,甚至还抽烟,虽然他们明知道喝饮料肯定没有喝水好,抽烟肯定有害健康,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的心智世界并没有胜过对糖、对多巴胺的生理需求,他们所处的社会情景并没有在他们拿起烟的那一刻制造行为成本,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
利用模型来调用知识,把碎片化的问题、案例和场景,进行抽象的提炼,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它们,这无疑会大大加快思考的速度和质量。
以上便是我的思考。
事实上,我认为正确的学习是这样的:把知识联结成一张网,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点,面对任何一个知识点,你都可以知道“它在哪里”,然后循着这个节点,发散出去联结更多的知识点。
这张知识网络,初时是由各个概念组成的,因为遇到了具体问题,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开始使用框架,以应对具体问题;当遇到了足够多的问题之后,便可以提取共性,提炼模型,以便更快更高效地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