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朱元璋迅速崛起,陆续平定了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割据政权,准备一统天下。然而,在这个时候,元朝虽然气数已尽,但仍保留有一支基干部队。徐达北征的过程中,明朝军队对元大都的攻占相当轻松,元顺帝早已有条不紊地撤退,回到蒙古草原。这一场战争并未让明军与蒙古人正面交锋,使得明朝的士兵们沾沾自喜,误以为蒙古人不堪一击。
然而,徐达在攻占大都后,决定继续北进,向蒙古草原发起进攻。这时,明军遭遇了出乎意料的失败,徐达的骄兵们首次感受到战败的痛苦。在一路南撤的过程中,他们反思并得出一个结论:在草原上,他们并非蒙古人的对手。这个惨痛的教训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在崇山峻岭的汉地,蒙古人的骑兵并不如在开阔的草原上那样具有优势。于是,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汉地的地形,认为在这样的地势上,采取居高临下的防御策略,可以让蒙古的骑兵无法轻易为所欲为。
朱元璋也意识到了和蒙古人正面硬碰硬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为了保卫江山,他决定谨慎行事,类比于高考时的答题,五月末之后就不能再有轻率的行动,而是要保持谨慎,保住正确率。他派遣徐达沿着秦长城修建卫所、堡垒、碟楼,以建立完善的防御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要有宽大的正面防御,还需要有纵深防御,这种构思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地名也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实施,如“杀虎(胡)口”、“平鲁(虏)卫”、“破虏堡”、“得胜堡”、“永嘉堡”等。
按照《大明律》的规定,一个卫设有5000人,辖五个千户所。一旦发现敌情,卫所会夜间放火、白天燃烟,各千户所都有独立的守备,等候都指挥使的调遣。这种严密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指挥系统使得明朝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做出反应。
蒙古人原本以为回到草原后,明军必然会紧追不舍,他们希望像对待狼一样轻松收拾明军。然而,他们没有预料到明朝修建的长城是如此的强大。阿鲁台率领十万铁骑从和林(现为外蒙古乌兰巴托)攻打张家口的开平卫,结果遇到了明军的强烈抵抗。明军不仅使用石头、油泼等传统手段,还引入了火器,使得蒙古人死伤惨重。这场战役让蒙古人深刻认识到明朝的长城有多么强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屹立不倒。
明长城被誉为汉人修建的最后一道长城,其规模和质量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至今仍是中华文明的杰出象征。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明长城都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在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仍然可以看到明长城的遗址,六百年过去了,它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