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从被动到主动,它是一个主体爆发内生动力的过程,在基层,他既是个人能力的进阶,也是基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作为基层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输血”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造血”才是实现基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造血”首先要精准摸排本地优势,立足实际谋长远发展。其次是有针对性地谋划,最后才能得以实施和成功。
“输血”式帮扶在基层发展历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基层面临“缺血”的窘境时,上级资金、物资以及选派的专业人才等的及时输入为基层注入了急需的资源,缓解了燃眉之急,在短期内有效提升了基层的发展水平,使基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基层如果长期依赖“输血”,会让基层陷入“等靠要”的泥沼,使基层缺乏自主能力,一旦输血力度减弱,基层的发展很有可能因此停滞甚至倒退。
“造血”能力的培育,也体现在基层干部对人才的培养和凝聚上。一方面,重视本土人才的挖掘与培育,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本地区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形成“人才促发展、发展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从“输血”到“造血”,是一场艰难的道路,也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征程。只要我们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创新思维和顽强毅力,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找到问题突破口,促进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