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 可可
Hello大噶好,我是可可,极专业的选手下场写文章~最近我的咨询名额收得很紧啦,大概率明年开始只服务长期咨询包的用户,所以大家有咨询寻求的尽量选择长期陪跑,愿我们长期彼此守护。:)
昨天和前后和两位朋友聊起“讨好”这个词。第一个朋友问我要见准公公婆婆了,有什么注意事项。我说了一堆,然后加上,你社交礼仪要做到位,比如吃饭时每道菜都要让老人吃第一口,多帮老人夹菜到茶。她问,那不会很讨好吗?
第二位朋友,她问小哥哥现在正在回避,该怎么办呢,我说,对回避型的人呢,处理方法都是他们回避时,你就“在门口轻轻等待”,也不离开,等他们回避完看到你还在原地,这样就好啦,不用额外做什么。她问,都根据对方的情况和需求来调整我们的动作,不会很讨好吗?
好哒,所以今天的文章主题就根据这个话题展开。
1. 某个行为算不算讨好,没有公式,由做该行为的人的能量状态决定。
在我的真实生活中,和几乎任何人出去吃饭,都会把更好的座位让给别人(比如一边是沙发,一边是凳子的餐桌,会把沙发的座位让给别人);或者一个饭局上,一定是把主座的位置让出去。
以及饭桌上但凡有年纪更大的前辈,每道菜一定让对方先吃到。
对此我的真实感受是:我居住的房子非常舒适,所以在外面不需要那么舒服的座位;在饭局上不缺存在感,所以不需要通过好排位来体现存在感;对食物也没有饥饿感,所以也不着急着吃第一口。所以做这些动作时非常怡然、快乐,心里丝毫没有委屈。
我的案例之外,更多的案例也是。一个人若能量状态很高,TA的小我被喂得很饱,情绪总是很舒适,那么TA就不那么需要经常照顾小我,甚至会忘了小我,而是更多能观照到“我”之外的别人。
所以实现giver的状态,前提是内心非常丰盈。在哪里丰盈,就可以在哪里更多关照他人。在社交场域丰盈,那么在社交中看到的都是别人;在爱情上丰盈,那么在亲密关系里也更容易关照别人需求。
不然,都是“我我我”的呐喊,都是“我要有存在感”“你们谁照顾我了”“凭什么我照顾别人”的呐喊。
2. 在我的观察中,如果一个人整体的能量状态并不高,小我还在饥饿的状态,但依旧经常做一些牺牲自我的动作(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那么这个行为是讨好的可能性就极大。
小我很饿,很渴望爱,但是没有更好、更健康的方式去获得关注与爱,于是选择了“讨好”这条路径,因为它看起来最直接。
但是一旦把时间拉长,讨好者和被讨好者的相处模式就是毒药。
3. 判断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讨好,要很认真感知自己的能量状态。
Giver的状态是非常松弛的。松弛首先是付出的时候没有拧巴与扭捏,不会带着委屈和渴望被回馈;其次是当需要表达负面情绪时也很顺畅,没有对于对方生气的恐惧担忧,提物质/情感的要求时也没有不配得感。
总之,非常 灵活自如。“灵活自如”永远是西方心理学对于健康人格的标准。
而讨好者的能量状态非常紧绷。体现为:讨好的时候有强迫感,比如我现在必须要跟他道歉,不然我就好难过,好害怕他不要我;表达负面情绪时也好担心,怕他生气;提要求时好害怕被拒绝。
给讨好者的应对建议:先大量通过个体咨询和情绪训练,把小我喂饱到充盈状态,再去投入深度亲密关系,这样关系能长久的成功率会十倍提高。
好啦,今天内容要结束了。今天早上赶着开会,于是对着电脑匆匆写了一篇,算是碎碎念啦哈哈。
周四啦!!!!大家小周末快乐!!!!!
下一篇: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怎么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