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讲“三观”的目的,是因为“三观”是一个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同心理素质具有密切的关系。要想拥有强大的内心,必须明确人生的终极目标。有追求的人,经得起诱惑;有信仰的人,经得起考验;有目标的人,不在乎一时得失。
在这里,我只能说自己的“三观”。因为别人的“三观”,我不了解,也无权评说。同时,展示我自己的“三观”,有利于吸引“三观”相同或者相似的朋友,也算是以文会友吧。
对于“三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没有是非对错。所以,我不接受任何抬杠。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所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
(一)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
世界观具有实践性,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完善、优化的。它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它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与“客观世界是可知和不可知的问题”。
我本人的世界观是,物质与意识归根到底都是能量,是能量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根本就不存在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什么唯物,什么唯心,都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如果非要说清楚,只能说宇宙是复杂的,至少是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同时并存的复合体。比如,人就是肉体和灵体的复合体。
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知的。随着人类的认知活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会越来越广阔,也会越来越深入,但客观世界永远也不可能100%被人类认知。因为要认知客观世界,离不开人类的主观认知活动,而人类的主观认知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就好像是一面镜子永远也照不到自己的背面一样。
何况,有些东西就算心里很明白,也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不可能以语言或者文字去准确表达出来。正如道家和佛家的一些经典,绝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其实,看不懂才是正常的,因为一是绝大部分人没有真实的体验过那种境界,二是哪怕极少数人有过那种体验,也无法用语言去描述,三是那些经典的内容未必准确契合现代人的认知。
以上述世界观为基础,我相信:一是万物有灵;二是人有灵魂;三是灵魂的归属是成“佛”(成“佛”,成“道”,成“圣”,虽然分别是佛、道、儒三家的讲法,其实三者就是一回事)。
1.万物有灵
既然万物有灵,我们就应当敬畏万物,敬畏自然,敬畏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
因为万物有灵,所以就不存在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而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哪怕独处,也要“慎独”。要严格自律,不得存有半点侥幸心理。
因为万物有灵,所以,人类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营造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2.人有灵魂
“灵”与“魂”,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万物有灵不同于万物有魂。动物有魂,有魂知。草木土石无魂,无魂知。
“灵”,可以理解为“宇宙本源”。万物有灵,万物有源,都是从本源幻化而成。如同,现代物理学,万物都是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构成,原子等微粒又是更微小的量子构成,量子又是超弦幻化而成,而超弦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可以说,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形式。
“魂”,是指附在人体上主宰人,又可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魂”也是一种能量存在的形式,还是一种信息存储的载体。不仅是人有魂,动物都有魂。
“灵”字与“魂”字合在一起称“灵魂”,特指阴性生命。即指当人死亡后,从人身体中分离的、一个完整的、阴性物质形态的生命。这个阴性生命拥有阳性世界(物质世界)的所有记忆和经验积累。
3.灵魂的归属是成“佛”
只要还没有成“佛”,“灵魂”就得在“六道”中不断轮回。灵魂轮回的目的,是通过“消业”的方式不断强大和纯洁灵魂,提高灵魂能量的振动频率,最终达到“成佛”的终极目标。
因为有轮回,所以人有前世、今生和来世,俗称“三世三生”。其实,人不止是三世,可能有无数世,直到成佛。
人要脱离轮回之苦,唯一的路径是“修行”,早日“成佛”。
那么,什么是“佛”?“佛”是阴性生命的最高形态,其已经归于“道”(《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不再轮回。
宇宙起于无,也终将归于无。有人会问:那宇宙存在有什么意义?答:没有意义就是其意义。万物生灭,往往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比如,你父母生你时,可有同你商量过?
什么是“道”?“道”有多种含义,比如指宇宙本源;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等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人处事,合于“道”。
什么是“修行”?“修行”是指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以及起心动念,使之合于“道”。
某些人不信因果,不信轮回,肆意妄为,胡乱造业。我想问一下:万一有因果轮回呢?你欠下的债,不用还么?你造下的业,不用消吗?电影《无间道》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我深以为然。
(二)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简单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即个人认为的人生是什么以及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由此引申出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鉴于前文所述的世界观,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我是修行者,我从前世而来,我要到未来去,直至成“佛”。综合成一句话:我为成“佛”而活。即成“佛”是我的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少造恶业,多结善缘;强健身体,纯洁灵魂;实事求是,活在当下;履行义务,担起责任;起心动念,几合于“道”。
有人曾经问我是否会出家。我说:“不入红尘,焉能看破红尘。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老林里,也不需要躲进寺院庙宇,红尘俗世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场。而且修行就在当下,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在现实中的一事一物。”
(三)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人生观衍化而来,个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如何生活才最有意义。
鉴于上述世界观和人生观,我的价值观是“无我、利他”。即利益众生。既然是众生,当然也包括自己,只是不要有区别心,别把自己与他人分得那么清楚,最好的状态是“无我”。
比如,看一家公司是否有发展,是否能长久,关键看其产品或者服务是不是实实在在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只有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公司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公司没有活下去的理由。
同理,看一个人是否有发展,关键看其能否给社会做出贡献,做出多大的贡献。若能,则可能有发展。若不能,就算一时侥幸成功,也必不长久。
综上,当一个人有了终极目标以后,其心就定了。当心定以后,人生不会迷失,生活不会无聊,精神不会空虚,也就没有了彷徨和焦虑。当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后,还有什么想干的事干不成呢?那些干不成的事,你想都不会去想。
(未完待续)
—————————————————
何忠民律师,湖南省邵阳县人,1997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其后分配到国家检察机关工作八年,2005年至今从事律师工作,主要从事刑事辩护、刑事合规和企业危机管理工作,尤其擅长职务犯罪、经济犯罪案件辩护。
其每年亲自承办的案件一般不超过10件。不过,凡是其亲自承办的案件,必亲力亲为,全力以赴,把辩护工作落到实处,力争把每一件案子办成经典案例。
执业十九以来,办理过厅级、处级、科级等领导干部、公务员职务犯罪案件数十件,办理过企业老板、高管经济犯罪案件数十件,绝大多数都实现了预期的辩护目标,深受客户好评。
现任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刑民行交叉法律事务部副主任、刑事专业律师。